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不负江河万古流

记者 裴云云
2021年07月01日10:20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湖城银川日益宜居。记者 王猛 摄

上下五千年,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将其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筑堤防洪、建坝开源、疏浚河渠、保水固土,在宁夏大地上书写了治黄兴区、水兴百业的伟大篇章。

■ 初心永志 实干兴水

1935年10月8日晚上,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彭阳县长城塬乔家渠村,住在一户叫乔生魁的农民家里。

红军向当地百姓买了几十担土豆,但因饮水太缺,没有清洗就连皮带泥蒸熟,毛泽东拿起一个带泥的土豆简单地剥了皮就放进嘴里,边吃边说:“香,真好吃!同志们啊,我们今天在这里吃带泥的土豆,就是为了明天老百姓吃不带泥的土豆,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份巴黎《救国时报》上连载的文章曾记录了这一事件:“这次宿营,不但没房子住,而且没水喝。过去夜行军,露营和吃不到晚饭是有过的,但连冷水都找不到喝却是第一遭。”

这个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透射出宁夏中南部面临的缺水难题和生存困境。

“宁夏川,两头子尖……金川银川米粮川。”幼时,自治区水利厅原一级巡视员郭浩随父母从吉林来银川,他以为歌中的宁夏就是全部的宁夏,直到1982年被分配到固海扬水管理处实习。“歌词中唱的是引黄灌区,它只占宁夏25%的国土面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还是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30立方米的极贫地区。”

郭浩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改变这种面貌。”

百年砺初心,奋斗展风华。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夏先后建成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工程、黄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等一大批事关自治区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水利项目。

1978年,在巨型水泵的带动下,滔滔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层提升,“飞”上山梁,流向宁夏中部干旱带。“老百姓跳进浑浊的渠水中,捧起来就喝,激动地说‘的确是甜水’。”郭浩告诉记者,扬水上山后,群众发出了最朴素的心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今天,在当年毛泽东吃带泥土豆的村庄,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打开水龙头,自来水都哗哗流出。在这些偏远的山区,基于物联网的“互联网+城乡供水”技术应用正全面推广,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智能化。村民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用App随时查看用水量、交水费,技术的进步弥合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

云解塬上渴,一闸越千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千年引黄古灌区的新生。

1958年8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破土动工。时任青铜峡工程局总工程师的礼荣勋回忆,为宁夏水利事业发展长远计,国家决定由三门峡工程局派出施工力量,包括领导班子、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主要施工设备。待工程完工后,给宁夏培养一支完备的水电施工队伍;没有工业基础,信息闭塞,工程用电和物资缺乏,财力也靠中央拨款……青铜峡这个“娃娃”宁夏很难拉扯大,因此,开工半年后,国家水电部直接管理青铜峡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要确保灌溉用水贯彻于施工全过程,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每年五一前要不耽误农时保证春灌放水;汛期要保证灌溉系统安全供水,因此主体工程只能在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的严寒季节进行。

青铜峡和沙坡头水利枢纽,结束了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跃进渠、东干渠、西干渠、宁东供水及典农河等一大批大型重点工程先后扎根塞上,宁夏大地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水、排水、水保、防洪等工程体系,引黄灌溉面积由近200万亩增加到近1000万亩,沿黄地区成为支撑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

■ 向水逐梦 再续华章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宁夏北部,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早在唐代就有“塞北江南旧有名”之说,而西海固,雨少是真相,十年九旱是本色。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04年到1949年的2053年中,西海固发生大旱250次,平均每8年一次大旱。当时的人们经常要面对“窖干井枯河断流”的困境。史籍上,“禾麦无收”“民大饥”的记载,比比皆是。

一切根源,源自水土资源在时空上的错配。

山河不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人随水走,向水逐梦”的移民政策成为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1236”,这4个数字的组合已不为今天年轻一代人所熟悉。但1997年5月1日,当位于宁夏中部的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第一顶帐篷,竖起“1236工程现场指挥部”这块牌子的时候,无数人燃起了搬离西海固、逐梦黄河水的新希望。

1998年9月16日,扶贫扬黄工程实现红寺堡灌区的正式通水。当甘甜的黄河水经过三级提升,渗入亘古荒原,23万余人陆续迁入罗山脚下这片土地,他们告别望天田,种上水浇地,喝上了黄河水,踏上了致富路。

红寺堡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是红寺堡23万移民中的一位。刚刚搬迁到这里时,一年都舍不得吃一顿肉,几元钱的电费都要问邻居借。后来,她种植了50亩枸杞,利用网络直播、微信、淘宝等销售平台,将自家50亩枸杞产的2万多斤干果销售一空,净收入20多万元,成了村里的“网红”。近2年,给同村到枸杞地务工的群众发放工资15万元。

她说:“我们老家那个地方河里全是咸水,牲口都不喝。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确实是共产党好,才让我们饮上了甘甜的黄河水。”

绿染荒原千里秀,洗尽贫寒满目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支撑下,跨越近40载春秋,历经6个阶段的大规模移民,让123万多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迁至“大河之畔”,是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全区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迁移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近4万平方公里减少至1.57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8%,入黄泥沙量由近1亿吨减少到2000多万吨,塞上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巨变,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2009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先后对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扬水工程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了运行效率和供水保证率,同心县的下马关、马高庄水库,海原县三塘水库,红寺堡区新庄集水库,盐池石山子水库等中部干旱带7座水库已经全部蓄水运行,为实现渠库联合调度,适时渠库互补积蓄了后备力量;固海系统与固海扩灌系统已建设的扩三、扩六等联通工程,提高了系统间水资源互补利用效率,为我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和生态立区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时间推移到2020年6月,再遇旱年,民无挂忧,青翠依旧。

砥砺初心,华章再续。

6月30日,正值迎来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开始向同心县城通水,该工程到明年6月底将全线完工。据悉,工程建成后将向中卫、吴忠、固原3市6县区42个乡镇供水,受益人口135.75万人;银川都市圈东线供水工程建成后,将为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的沿黄生态经济带精华区域提供源源不断的用水保障;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工程尚在建设,已经带来了效益——组建的临时党支部将泵站基坑开挖出的60万立方米弃土无偿提供给附近的村民,用以改良盐碱地……

■ 勇担使命 呵护黄河

黄河宁夏段自古以来,洪水灾害频繁,所到之处,淹漫滩地,顶托排水,沿河农田、村庄不得安宁。

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优势面前,黄河收敛了不羁。1964年春,国家气象局预报黄河有大水,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沿河各县动员10万军民,修筑堤防约280公里,当年就抵御了593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1981年黄河大水后,中央支持宁夏防洪抢险费800万元,历经2年新修加固堤防447公里;1992年至1995年,修建和加固堤防356.5公里,新建护岸6.92公里。同时,陆续建设了一批治河工程,抵御了多次严重的水旱灾害,减少了洪凌灾害和河道塌岸损失。

面对黄河带来的灾祸,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宁夏从1996年开始至2015年,堤防建设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轨道,有计划地对重点堤段、重点河湾进行集中整治,先后实施完成了五期治理工程任务,完成402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

为保母亲河长治久安,2015年,黄河宁夏河段二期防洪工程,在中卫、吴忠、银川和石嘴山4市10个县区开工建设,并被国家确立为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30亿元,中央资金投入18亿元。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百难,唯沙为首,“地上悬河”、洪水威胁均因水沙关系不协调。

治黄必先治沙。

黑山峡,位于甘宁交界处,全长210余公里,因峡谷岩石呈青黑色得名,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峡谷段。自1954年编制的《黄河技术经济报告》提出黑山峡两级开发方案以来,已过去近60年。这项承载着宁夏和周边陕甘宁蒙缺水地区人民群众跨世纪祈盼、望眼欲穿的重要水利工程迎来黎明的曙光。

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宁夏正在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协调,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借助黑山峡水利枢纽高坝大库优势,与上下游骨干水利枢纽构建起全河水沙调控体系,遏制宁蒙河段悬河发展,大幅提高河段防洪标准,切实发挥治黄关键工程作用,有力维护黄河生命健康。

1949年9月19日,宁夏中宁,在黄河中央的一个长满荒草的沙洲上,解放宁夏的谈判在此进行。黄河见证了宁夏历史上一个重要瞬间。如今,这条大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

2020年6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个多月后,2020年7月底,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经前期广泛调研和会上审议讨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获得通过。《实施意见》以治水主线贯穿全文,既将治水内容融入相关领域,又从保障黄河安澜、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加强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黄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将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创造经验、打造样板。

让绿色成为先行区建设最鲜明的底色。宁夏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构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屏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改善水土流失状况,有效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将河湖长制上升为法律制度,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打造幸福河湖;按照“一河双线三带四区”布局,统筹上游下游、岸上岸下,分区分类对黄河宁夏段进行一体保护治理,打造百年防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2020年6月以来,自治区坚决落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加快破解“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出台了《关于落实水资源“四定”原则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优化分配用水量、精细核定用水权、合理确定用水价、构建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监测监管体系,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编制了《宁夏重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用水保障方案》,以高标准供水保证体系建设支撑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用水安全;深入推进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普及、节水减排开源、科技创新引领“五大节水”行动,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行业用水定额(修订)》。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节点,这句朴素的话代表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感恩党的心声,也宣示了宁夏人民一心向党、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奋进心声。

记者手记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在这片充满希冀的山河之间,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向水逐梦,带领人民群众拦河筑坝、修渠架槽,矗立起一座座治水兴水的丰碑。当我所到之处,遍闻“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心声时,一种作为共产党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今天走向未来,吾辈必当勤勉,砥砺初心耀中华。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