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茹:9個孩子的干媽
“9年9個孩子,7個已經畢業,還有兩個仍在讀書。畢業的孩子中,有6個都選擇了當老師,還有一個是警察……”
近日,記者來到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共享家園社區,遇見了持續參與結親幫扶活動9年的王菊茹,聽她講述民族團結的那些故事。
1970年,13歲的王菊茹跟隨父母從遼寧沈陽來到了寧夏銀川,父母是長城機床鑄造廠的工人,一家人住進了鑄造廠家屬院,王菊茹進入長城機床鑄造廠子弟學校(現銀川市第十八中學)學習。
“大院裡叔叔阿姨,來自全國各地,大家平時有事沒事都會相互照應一下。”王菊茹說,如今她從事的結親幫扶工作深受當初鑄造廠家屬院生活的影響。
2005年,王菊茹退休了。“退休后,閑不住,就在社區做志願者。”王菊茹說,她的孩子希望她搬家,她沒同意,“在這裡,有我熟悉的人和事。”
2015年5月,銀川市西夏區共享社區與北方民族大學開展了“結親幫扶少數民族大學生”活動,安排家風好的本地家庭與外地來銀川上大學、家裡經濟狀況相對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結親”,讓遠離家鄉的大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
王菊茹夫婦與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這個活動好。”王菊茹說,她從東北來西北,來到陌生的城市,是大院的叔叔阿姨給了她家的溫暖,是銀川的叔叔阿姨給她家的感覺,“我感同身受,就參加了這個活動。”
想起第一次參加活動,王菊茹記憶猶新。“我們帶著大學生們去游覽銀川周邊風景名勝、參觀青少年教育基地。”王菊茹說,通過這些活動,讓大學生了解寧夏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刻苦學習、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信念。
如今,王菊茹不僅多了9個孩子,還和9個孩子背后的9個家庭成了一家人。這個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員越來越多,有蒙古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土家族、壯族、哈薩克族、門巴族、畬族。
為了讓孩子們更有家的感覺,王菊茹學著做各個孩子的家鄉美食,一有空閑,她和愛人就會做好吃的送給孩子們﹔天氣有變,王菊茹和愛人會給孩子們送去“溫馨提示”﹔孩子們有求助,他們會第一時間趕到學校﹔一到節假日,王菊茹和愛人會叫孩子們到家裡吃飯……
王菊茹夫婦的行動,溫暖感動著離開家鄉來到銀川求學的孩子們。雖然有的孩子畢業了,有的孩子還在讀書,但他們因為“干媽”王菊茹,建了一個微信群——“中華情·一家親”。
畢業的孩子,將他們在寧夏的故事帶到了新疆、重慶、廣西、內蒙古,告訴他們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他們在寧夏有一個“干媽”叫王菊茹,他們在寧夏有一段一家親的故事。
記者在西夏區共享家園採訪時,見到了王菊茹的第9個孩子央金。
央金來自西藏林芝,門巴族,她是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逢年過節,干媽都會叫我到家裡吃飯,有時干媽會帶我們去外面聚餐。”央金說,她的父母知道她在寧夏有一個對她很好的“干媽”,都很開心。
王菊茹(右一)與央金。受訪者供圖
“無論以后我走到哪裡,都會把一家親情傳承發揚下去。”央金說,這也是大家伙的心聲,他們會將自己經歷過的結親互助的故事講給所有人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