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池:小院不小 越走越寬
下午3點多,一群農民打扮的年輕人走出宿舍,駕駛電動三輪車駛向了鹽池飼草科技小院試驗田。
他們是寧夏大學潤澤書院林業與草業學院的研究生,今年5月,來到鹽池飼草科技小院,在這裡完成他們的畢業實驗,最終形成畢業論文。
寧夏鹽池飼草科技小院自2022年成立以來,針對鹽池荒漠草原修復和灘羊產業發展中優良牧草品種短缺、優質種子缺乏、飼草供給不足等問題,開展了牧草新品種選育、牧草良種繁育技術研究和飼草高效生產技術等研究,以科研推動鹽池及周邊地區農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測定苜蓿鮮草產量。人民網 李甜甜攝
“小院”聚人才
灘羊產業是鹽池縣的重點產業之一,大部分村民以養羊為生,優質的飼草對育肥羊來說至關重要。
初來乍到,不是所有村民都認可科技小院。村民張青更是直言:“草有什麼可研究的?我們的羊一直吃這些草,長得也挺好。”直到他通過跟研究小組的交流,在旁邊看著他們做實驗,才慢慢明白“草跟草,真的不一樣”。
“我們通常會在每年8月進行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組成的集中調查,開展這個試驗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荒漠草原和灌叢地中分別有哪些不同的草本優勢物種,並且了解草本組成發生的變化。”2022級博士研究生李志麗說。
李志麗是鹽池飼草科技小院入駐的39名研究生之一,與研究生們一起在這裡長期做課題實驗的,還有6名專業導師,每個導師帶領幾名學生做不同方向的研究,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修復草原,培育適合本地生長的飼草,培養“新農人”。
現在,張青家的羊吃著研究小組們培育的新飼草,育肥更快,而且羊的質量更好。
近年來,寧夏以培育“新農人”為導向,充分發揮科技小院的科技示范和人才磁場效應,通過拓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等形式,吸引當地“三長”“農秀才”加入,科技小院的人才聚集效應持續釋放,既為當前服務提供了人才保障、也為長遠發展積攢了人才后勁。
彭文棟(左二)現場為灘羊集團做指導講解。人民網 李甜甜攝
“小院”服務廣
科技小院不僅是農戶打開視野的窗口,也是科研部門調整研究方向、服務基層的窗口。
“彭老師,幫我們看看明明灌水了,怎麼苜蓿草一大半都死了。”今年5月,鹽池縣科技局研究員、鹽池飼草科技小院入駐專家彭文棟接到求助電話,他趕緊帶著帶研究生們到鹽池灘羊集團科技示范基地,現場指導人工種植苜蓿草生產集成技術。
彭文棟和研究生們查看完苜蓿地,分析出死苗的原因,並現場給出補種方案,為越冬保苗好的一部分苜蓿地提供了灌水施肥技術方案。
“我們不僅會現場指導,更多的是通過視頻溝通,很多企業遇到問題,就給我打視頻,我從品種選擇、病虫害防控等技術方面進行講解,大家都比較接受,后期效果也好。”彭文棟說,此外,科技小院還針對村民、農技人員等進行培訓,通過講課、座談等方式,為大家答疑解惑,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掌握、應用。
在社會科普服務中,小院先后接待農業農村部飼草總站、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寧夏草原工作站、鹽池縣政府、鹽池縣科協等領導專家300余人次,組織專家科技下鄉20余次,解決企業和農民飼草生產問題10余個。圍繞牧草關鍵種植技術、苜蓿高效灌溉與施肥以及退化草地修復等方面進行科普宣傳、培訓等400余人次,社會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大田裡收集的牧草及牧草種子樣品。人民網 李甜甜攝
“小院”成果“靚”
“看,這一片就是伏兵哲教授帶領團隊培育的沙蘆草新品種。”寧夏大學林業與草業學院博士生王星指著前方一片草地說。王星所說的沙蘆草,2023年進入國家“三北”工程治理主推草品種目錄,在退化草地修復中植被覆蓋度達到56.8%以上,可利用飼草比例達到85.7%以上,草地產草量較修復前提高3.12倍。
“我們將沙蘆草新品種的生產、銷售經營權轉讓於企業,擴大該品種應用范圍,實現其生產價值的提升,這也標志著寧夏科技成果走向區外。”伏兵哲說。
不僅如此,科技小院師生還研發了苜蓿商品草資源節約生產技術體系,攻克了苜蓿商品草生產中的苜蓿品種、精量播種、水肥精准管理等新技術及相關配套設備,使播種量降低50%,灌水量減少54%,施肥量減少55%,每畝生產成本節約200元。
鹽池飼草科技小院只是寧夏40家科技小院中的一家。近年來,寧夏加大與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通過圍繞打造田間地頭的“科研所”和群眾家門口的“科普站”,因地制宜攻關突破現代農業發展技術瓶頸,面向群眾創新開展農業科普宣傳,推動“象牙塔”裡的研發技術加速向“泥土地”轉化應用,使基層科技服務半徑持續拓展,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小院”並不小,內有推動農業發展的大天地。
寧夏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寧夏將成立科技小院聯盟,搭建交流平台,為寧夏傳統農業創新升級探索新經驗,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培養尋找新路徑,為農民科學素質提升提供新思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