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恐龍頻頻踏訪之地 今成首批地質文化村

2023年10月11日09:45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隆德縣北聯池。(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前庄村手繪牆。

地質調查隊隊員野外測量觀察記錄地質特征。

地質調查隊隊員在馮庄大峽谷觀察地層沉積特征。

恐龍足跡遺跡及七彩單斜地層。

日前,全國第三批地質文化村(鎮)評定結果公布,隆德縣觀庄鄉前庄村榮獲三星級地質文化村,西吉縣火石寨鄉石山村榮獲挂牌籌建地質文化村。

地質文化村建設是爭創賀蘭山、六盤山國家公園的沖鋒號,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踐和探索,是固原市“生態文旅特色市”建設的縮影。

■ 億萬年前,恐龍曾到訪過的村庄

前庄村原本是“旅游熱點”村庄,如今因深厚的“地學功底”成功“出圈”。

這個村庄,具備怎樣的資源稟賦、擁有何種“潛力”,方可成功申報地質文化村?

讓我們觸摸歷史脈絡,從這個村庄的地質、經濟、文化價值上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秋日,走進前庄村,滿眼郁郁蔥蔥,倍感涼爽舒適,這個地處六盤山西麓的村庄植被繁盛,景色秀美。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物種豐富、氣候宜人、旅游地質資源豐富。

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這裡曾是恐龍頻頻踏訪之地——這裡的恐龍遺跡化石點是寧夏區內規模最大、最為集中、單個印記最大的化石點,是一處科研價值、旅游價值極高的旅游地質資源景觀,這是申報地質文化村的重要依托。

歲月的年輪記載著這個村庄的“地質故事”。

前庄村地質遺跡資源豐富,白堊紀馬東山組地層,發育大量的恐龍足跡,研究表明為蜥腳類恐龍,是寧夏規模最大、最為集中、單個印記最大的恐龍足跡化石點﹔七彩單斜地層記錄了多期古環境變遷﹔該層與古近系的微角度不整合面,表明這裡是恐龍在全球滅絕前留下的最后遺跡,前庄村因而被稱為“恐龍最后的家園”。

記者了解到,在前庄村,古近紀清水營組中的石膏,形成美輪美奐的觀賞石﹔古近紀寺口子組火紅艷麗的砂礫岩造就伏羲崖美景﹔受構造運動影響,岩層失穩產生滑坡,堰塞成湖,形成隆德八大景之一的“北聯池”。

前庄村土地富含有機質、硒,水體資源富含鍶,恐龍時期富含有機質的湖相沉積物,為村庄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這些獨一無二的旅游地質資源景觀,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是我區研學科教和文化旅游的寶貴財富。

觀庄鄉黨委書記薛須良說:“通過地質文化村建設,著力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讓‘美麗’成為鄉村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我們將持續高標准推進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助推鄉村振興。”

“這次,前庄村地質文化村申報成功,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前庄村支部書記馬建宏高興地說,希望借此推動鄉村旅游升級,大大提升鄉村旅游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通過地質遺跡保護方式,充實鄉村文化內涵,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記者了解到,前庄村有多家農家樂、民宿,村子成為寧夏首批地質文化村,令村民們興奮不已。開農家樂的村民張勇說出了大伙的心聲:“大家都特別高興,希望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促進鄉村旅游、民宿產業發展,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前庄地質文化村建設定位於“地質+生態旅游”的模式,發展未來可期。

石山村地理位置優越,地質演變歷程跌宕起伏,滄海桑田的巨變造就了其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

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經過億萬年孕育的赤壁丹山,歷經滄海桑田的巨變,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呱呱墜地,在六盤山盆地的襁褓中茁壯成長,第四紀黃土高原也未曾掩蓋她雄偉婀娜的身姿。

石山村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古絲綢文明在這裡駐腳,傳承了北魏盛唐歷久彌新的人文歷史文化情懷,演繹著多民族文化的和諧交融。

這個秋季,慕名而來的游客在石山村徜徉,踏著鋪滿浪漫神秘色彩的絲綢古道,體察“地質之刀”的鬼斧神工,感受丹霞地貌的壯美神奇。從銀川來此地踏秋的馬玉華和同行的一眾游客紛紛感嘆:“石山之行,不虛此行!”

石山地質文化村將以丹霞地貌地質文化為基礎,以民俗傳統文化為魂,融合現代化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民俗文化展示體驗、農家樂餐飲娛樂、民宿森林康養、研學科教、休閑游樂為一體,將石山地質文化村定位於“地質+生態康養”的建設模式,深刻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 地質文化村是怎麼煉成的

六盤山地區植被繁盛、景色秀美、物種多樣、自然氣候宜人,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水體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豐富。自然地理景觀逐漸成為吸引我區及周邊省區游客休閑度假、解暑納涼的首選地區。

伴隨著旅游資源不斷開發,由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價值的地質旅游資源對游人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吸引力,人們紛紛前往觀賞、研學、探險、康養、休閑度假。其中最具代表性有火石寨丹霞地貌、古生物化石遺跡,須彌山石窟、寺口子丹霞景觀,黃土地形地貌和梯田景觀。

對標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高水平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目標,由自治區財政廳批復實施,自治區地質局統籌部署安排,自治區核調院主導實施,由多單位、多部門、多專業組成綜合調查隊伍,對六盤山重點地區開展旅游地質資源調查工作。

寧夏六盤山重點地區旅游地質資源調查項目組,頂烈日、冒酷暑、登高山、越深谷,用腳步丈量了固原市65個鄉鎮10468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完成旅游地質資源單體調查395個,其中具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科研價值的旅游地質資源47個,新發現旅游地質資源單體53個。包括典型的地層、構造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跡,地貌、水體、峽谷、地質災害等景觀。

2023年,寧夏核地質調查院積極對接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先后與隆德縣政府、西吉縣政府多次溝通洽談,就持續推進地學科普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達成共識,認為“地學+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將有效促進地方文化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動力推進共同富裕,成為助推固原市“生態文旅特色市”建設的有力抓手。

根據旅游地質資源稟賦情況,綜合人文歷史文化、優勢特色產業、基礎建設及配套設施等綜合因素,推動申報了隆德縣觀庄鄉前庄地質文化村和西吉縣火石寨鄉石山地質文化村。

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按照“地質為基、文化為魂、融合為要、惠民為本”的基本定位,深挖講述地球科學故事,弘揚地球科學文化,與村鎮文化旅游、特色產業、人文歷史等深度融合,形成“村新、景美、業盛、人和”的宜居宜業新農村、新鄉鎮。

通過層層推薦,優中選優,前庄地質文化村榮獲三星級地質文化村,石山地質文化村榮獲挂牌籌建地質文化村。前庄地質文化村作為寧夏首個地質文化村,是地質服務全域旅游發展的新探索,是地質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是地質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

為了高質量實現成果轉化,項目團隊齊心協力,通過深度探索挖掘研究,艱辛探測、考察,付出艱辛努力,不斷破土破冰,摘取勝利果實。

史保胤,擔負著項目技術骨干和安全生產的主要職責,2022年4月14日,他的兒子出生了,此時正是項目各項工作部署開展的關鍵時期,他放棄陪伴妻兒,依然堅守在項目一線,走鄉串鎮,為項目安全生產站崗值守﹔

謝非,項目技術骨干,婚禮一拖再拖,把項目部當成了家,家成了歇腳的“驛站”﹔

王治文,項目技術骨干,滿頭白發,彎背駝腰,依然奔赴在項目一線,嚴把項目質量關﹔

……

項目編制完成前庄、石山地質文化村建設報告和系列圖表,制作完成前庄地質文化村宣傳視頻、宣傳畫冊等申報材料,完成前庄地質文化村科普廣場、科普長廊、文化長廊的建設。

寧夏核調院黨委書記馬少玉說,旅游地質資源調查項目部充分發揮項目部黨小組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有力推進了地學科普與文化旅游發展的深度融合,豐富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多樣性,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地學動力。

■ 地質文化村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地質文化村的嬗變,是一則“地球故事”,同時也是一道“現在進行時”的問答題。這道題解答好了,可為文化旅游產業注入新動能。

寧夏地質文化村申報成功,通過講述村庄旅游地質資源的地球科學故事,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地球科研內涵。

同時,也引發各界思考:如何深度挖掘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地質研學基地,開發特色產品,形成產業,把老百姓的農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

前庄地質文化村的建設,可促進該區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全面推動提升前庄村生物資源、水體資源、土地資源、人文歷史、特色產業等優勢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

通過深挖講述前庄村旅游地質資源的地球科學故事,提升前庄村文化旅游產業地球科研內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為前庄村文化旅游產業注入新動能。以地質文化村的品牌宣傳推廣效應,使前庄村的富鍶礦泉水、富硒土地農產品、冷涼果蔬、中華蜂養殖、手工醋、手工花等特色產品成為村民的“搖錢樹”。

“旅游地質資源調查,作為地質事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以深挖地球科學內涵為抓手,充分發揮地質專業優勢,擔當地質人服務文化旅游產業的職能與使命,積極探索‘地學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助推‘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寧夏核調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潘進禮說。

前庄村依托六盤山的自然風光和遠離都市的區位優勢,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具有天然的有利條件。為建設集生態、休閑、文化、田園於一體的美麗前庄。依托獨特的交通區位、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優勢,整合實施整村推進、小城鎮建設、美麗村庄等項目,強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環線建設,著力打造隆德后花園。

“地質文化村將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特色農產品生產、地質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融為一體。”前庄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裕厚說,該村致力於建設成為“有文可讀、有聲可聽、有景可看、有食可品”的新型特色鄉村。

■ 打造“魅力鄉村”樣板間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業內人士表示,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要圍繞“旅游+地球科學文化”的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質,豐富內容,增加內涵,打造獨具特色的小而美、小而精的高品質文化旅游示范區。

“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應該分兩步走。”寧夏地質局核地質調查院旅游地質資源調查項目團隊負責人馬杰說,第一,根據地區旅游地質資源稟賦,打造規劃主題突出、特征鮮明的文化旅游功能區,如地質文化村、研學線路、科普基地等﹔第二,集合串聯地區旅游地質資源和文化旅游功能區規劃建設,打造區域文化旅游綜合區,如六盤山世界地質公園建設,助推六盤山地區旅游地質產業整體躍升。

業內人士認為,地質文化村的建設,要緊密圍繞“地質為基、文化為魂、融合為要、惠民為本”的基本定位、盤活地質資源,促進產業發展與地質文化相融合,彰顯本地特色﹔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高目標定位、高標准推進,聯合周邊村庄同步發展。

記者獲悉,下一步,寧夏地質局將以地質文化村為抓手,持續為地質文化村推進建設工作提供地質技術服務支撐,深度挖掘旅游地質資源,打磨地學科普故事,探討地學演化與地質文化村發展過程的耦合關系,推動特色產業產品開發利用,不斷提升地質文化村內涵品質,全方位助力打造“地學+文化”旅游的“魅力鄉村”樣板間。(記者 張慈麗)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