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潤育桃李春滿園 寧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2023年10月11日09:1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教師帶領學生分享假期實踐感受,啟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資料圖片 由自治區教育廳提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是寧夏教育系統建功新時代的動力和源泉。

寧夏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在一組組最新數據中映照現實——

全區各級各類學校3307所,在校學生164.43萬人。教育發展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1.30%、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30%、高於全國3.9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4.7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9.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不僅感受到寧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初心和恆心,更體會到一項項教育惠民舉措的深度和溫度。

聚焦鑄魂育人 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區教育系統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持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3年秋季學期,自治區教育廳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寧夏大學凌雲宣講團的師生以 “四史”學習教育為主線,向學生講好國家大故事和百姓身邊小故事,擦亮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寧夏醫科大學“塞上堡壘”、北方民族大學“鑄魂工程”、寧夏師范學院“六盤旗幟”、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匠心筑夢”等高校的一批思政課品牌充分發揮育人作用,引導學生於潤物細無聲中堅定信仰、砥礪品格。

寧夏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創新開展的“1+9+N”工作措施被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向全國推廣。創新舉辦“我心中的思政課”教學競賽、示范課巡講、教學成果巡展活動。持續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新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百校萬人”大宣講。一體化推進學校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創新發展。

讓教育回歸校園本位,回歸育人本質的“雙減”變革正在全區各地各校走深走實。 作業設計的改進成為很多學校推進“雙減”的重要抓手。在銀川市第十五中學,如今作業不再千篇一律,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有的重基礎,有的強調拓展性。一個會細化到幾份不同的作業,減少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在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切實讓作業成為提升學習質量的抓手。“雙減”成效收獲滿滿,持續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聚焦提質升級 努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強基礎、補短板、優布局。

2023年以來,銀川市城區范圍內企業建設移交小區配套幼兒園17所,可保障學前學位5500余個。全市在城市新增人口、流動人口集中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幼兒園,破解局部區域“入園難”問題。擴建興慶區第五幼兒園,新建金鳳區第二十幼兒園、金鳳區第二十一幼兒園等8個學前教育項目,有效解決興慶區、金鳳區湖畔嘉苑小區、森林公園等周邊區域現有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些是寧夏大力優化區域學前教育資源的一個縮影。

目前,寧夏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幼兒佔比分別達到60%和90%,“入園難”“入園貴”有效緩解。率先在西部地區以省為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目標,全面落實免試就近入學、“公民同招”“陽光分班”,城鎮“大班額”基本消除,“擇校熱”“擇班熱”明顯降溫。2016年教育部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以來,寧夏有1.7萬多名農村地區學生獲得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在全國率先實現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每年惠及26萬多名學生,教育部向全國推廣“寧夏模式”。

高等院校布局結構更加優化,院校數量從2012年的16所增加到現在的21所,填補了本科層次職教大學、衛生健康類高職院校的空白。2所高職院校進入全國“雙高”計劃建設行列,13所中職學校入選國家級中職示范校,培育建成葡萄酒、新材料等現代產業學院19個,3所高校產教融合基地列入國家教育強國推進工程項目。寧夏深化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寧東高等研究院建設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努力打造高等研究院建設的“示范”和“樣板”。今年,全區有2項教學成果分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一等獎,7項成果獲二等獎,實現了寧夏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獎等級和獲獎數量的“雙突破”。

聚焦教育惠民 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寧夏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教師隊伍改革、數字教育改革等方面步履鏗鏘、舉措有力。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蹄疾步穩,出台自治區教育評價改革《任務清單》《負面清單》,啟動實施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義務教育質量、普通高中學校辦學和特殊教育質量評價,在高校教師職稱、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關鍵領域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平穩順利啟動,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持續規范。

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基於此,寧夏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設立教師編制周轉池,新增中小學教職工編制5100多個,提前完成國家中小學校教職工編制達標任務。扎實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參與競聘上崗教師5.8萬多人、交流輪崗3100多人,組織1633名教師開展鄉村學校走教。強化閩寧協作,開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續寫了新時代“山海情”教育新篇章。創建3個國家級、33個自治區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3年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許斌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全區教育系統緊緊把握“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理念,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首要民生工程。2022年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同比增幅全國第一,202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近兩年共拿出4.62億元制定配套激勵政策,增加政策性就業崗位,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拓展園區就業空間,加快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政策性崗位招錄進度。創新實施學前教師、城鄉社區、鄉村醫生、司法協理4個基層服務專項計劃,典型經驗被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向全國推廣。

寧夏結合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試點,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教育雲平台,實現全區所有學校高速互聯互通,助學、助教、助研、助管、助合作交流“五助”能力顯著提升,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訪問量位列全國第二,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從2017年的全國第15位躍升至現在的第5位。

春華秋實香滿園,潤育桃李譜新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在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寧夏將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教育創新跨越的動力與活力,以更加務實高效的舉措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記者 高 菲)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