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人民巷頭條丨在寧夏的黃河邊,有一片藝術“棲息地”   

秦瑞杰 周航
2023年05月31日18:32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打卡聖地、藝術天堂、銀川市的文化新地標······位於寧夏銀川市黃河邊華夏河圖藝術小鎮的銀川當代美術館,是中國西北最大的單體當代美術館。2015年至今開館八年,這裡產生銀川雙年展、國際動漫展、黃河展、走向西部系列、中國制造系列等多個藝術IP,更成為許多藝術愛好者的聚集地。

一座平常人眼中“前衛、實驗、先鋒”的美術館,如何落地當代藝術相對貧瘠的西北,又如何在黃河岸邊扎下根?接下來,讓我們觀察這顆扎根在黃河岸邊的當代藝術種子,看看八年來它的茁壯成長。

銀川當代美術館鳥瞰圖。銀川當代美術館供圖

驅車行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黃河西岸,穿過幾片河邊濕地,越過一道秦漢古渠,柳蔭鳥鳴間,便看到一座白色流線形建筑在湖邊矗立,這就到了銀川當代美術館。

走進美術館,才別黃河,又見黃河。大廳挑高數米的牆壁上,以一個碩大的“幾”字形舒展蜿蜒,發軔於青藏高原的黃河從清冷純潔的源頭走出,流過干旱的土黃色西北,再奔流於晉陝大峽谷的重岩疊嶂,最終流潤華北平原,直至東去入海。一幅“黃河詩意圖”,把對黃河的許多贊美都描繪其上,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再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讓人為之神往。

這是正在展出的“水之回響——2023中國銀川黃河文化旅游節特展”。

入館可見的巨幅黃河畫卷。人民網 周航攝

2013年,美術館項目處於籌建開工階段時,有不少反對聲音。“當時一些藝術圈的人反對,認為西北文化資源貧瘠,在這裡建一座當代美術館很奢侈。”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表示,“再加上基礎薄弱,缺乏專業團隊,很多人認為做不起來。”

“但藝術的土壤需要培養,從來都是從無到有的事情。建立一座美術館,也是為了提升整體的美學水平,給大家更寬廣的視野。”經過多方努力,2015年8月,美術館終於建成開展。

“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人民網 周航攝

第一次開館辦展,不少人就驚奇於場館獨特的建筑樣式。有著獨特雪白色流線的幾何體,在黃河岸邊矗立,美術館西側宛如平流沉澱層一般層層堆積,東側是由塊狀巨石堆疊而成的立面。“外表層疊的結構,代表著長久以來,泥沙的沉積與河水的沖刷緩慢而持續地塑造著黃河周邊的自然環境。”呂澎說。

秉承著“在地性”的方針,銀川當代美術館也將展覽與寧夏的地方特色相結合。2018年,美術館舉辦了“光陰的秘密-開啟記憶寧夏的木箱”活動,吸引了不少寧夏人參與。一個小小的木箱裡,有的人把小雞孵化過程做成了模型、有的人把老家等比例縮小做成微縮景觀、有的人做了一片沙礫地,上面是葡萄筑起的綠色長廊、有的人做故鄉西吉的文學,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插滿了寫作用的筆……

整個活動,109位作者親手將自己的“寧夏記憶”裝進木箱,揭開“光陰的秘密”。“鉛筆、眼鏡、土炕、涼皮攤……每一個物件、每一個場景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負責人郭江宏說。

小小的木箱裡,承載了寧夏人的不少金色記憶。銀川當代美術館供圖

2019年和 2021 年,美術館開展“山河稚子 美與未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兒童藝術展”,圍繞“黃河文明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主題,引導青少年對黃河流域“美”的挖掘和認知。兩次展覽,共計3萬余名兒童參與,為孩子們認知黃河文化、感悟黃河精神提供了平台。

這幾年,美術館也根據生態保護以藝術為載體的理念開設皮影、藍晒印像、岩彩藝術、植物染、水拓畫、木刻版畫等中小學研學體驗課程,已成為寧夏文旅廳和教育廳認定的“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水之回響”展覽。秦瑞杰攝。

如今,美術館更多的展覽都在不斷表現、挖掘寧夏乃至黃河的藝術內涵。

輕輕拉動繩子,擺錘與風鈴碰撞,叮叮咚咚,發出清脆悠遠的聲音,引得游客陣陣好奇。一條“幾”字形舒展的銅黃色風鈴帶,每一處聲音都有所不同。從開頭的清脆悅耳,到中段的激情內蘊,再到末段的深沉悠遠,藝術家用聽覺感受,表現出人們對黃河的別樣印象。

“不少市民,甚至孩子都參與到藝術家作品呈現中來,那種油然而生的興奮勁兒能感受得到。”美術館執行館長趙子懿說。

“銀川當代美術館一直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探索實踐,通過拓展和加深文旅融合、館校結合與跨界合作,以點帶面構建美術館知識傳播平台和教研和一的公共教育學術體系。”郭江宏表示。

如今,不僅本地人,不少外地人也慕名而來參觀美術館,許多人上飛機之前,都會來美術館轉轉,體會不一樣的西北,一個更現代的銀川。

“藝術是自然的,未來,美術館將會是一個城市的公共配套設施,也是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呂澎說,“美術館展現全球藝術性、趣味性的觀點和現場,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讓大家對於‘美學’有了更多的理解。未來,如果有這裡的孩子走出西北,去其他地方工作,哪怕走到北京、上海,也會有相同的審美能力,有著相同的震撼和感受。”

(責編:周航、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