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探尋“賀蘭窯”的文明記憶

賈茹 實習生 劉天怡
2023年03月16日08:29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今年2月,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址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北地區燒造精細白瓷的空白,對於探索兩宋時期我國制瓷業的交流與發展意義重大。今天,讓我們跟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和相關專家的腳步,一起走進蘇峪口,探尋“賀蘭窯”的文明記憶。

蘇峪口瓷窯址2021-2022年度發掘區整體航拍圖。圖片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揭露完整作坊遺跡

蘇峪口瓷窯址位於寧夏賀蘭山蘇峪口內約10公裡處,於2017年考古調查時發現,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窯爐13處。2021—2022年10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圍繞Y1與Y2 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兩座窯爐在內的完整作坊遺跡,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細白瓷產品和各類窯具,並在窯場周圍發現了開採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與燃料的礦坑。

據介紹,Y1與Y2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窯,用條石壘砌,由火膛、窯室、煙囪和兩側護窯牆等組成,殘高3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大樹說:“從考古工作來說,我們是有規劃性的對窯址進行清理,並展現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制瓷手工業作坊。該窯址具有三大功能區,包括燒成區、成型區和廢料堆積區,作坊遺跡為兩窯爐共用,以煤為主要燃料,有儲泥池、轆轤坑、釉料缸、存貯間等,是較為完整的手工業作坊之一。”

官字款匣缽。

瓜棱罐。

花口碗。

透光白瓷。以上圖片均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西夏瓷窯址

窯具以直筒型瓷質匣缽為主。均用匣缽正燒,匣缽之間用釉封口。瓷器產品主要為精細白瓷,以碗、盤、盞、碟等日用器為主,另有花口瓶、執壺等大型器物及建筑材料等。胎白細膩,釉色溫潤、白中微泛青,玻璃質感和透光性超強﹔工藝採擷兩宋南、北各窯之精華,原料與燃料等均採自窯址區﹔文化面貌與審美迥異於當時南北各窯。

由於在賀蘭山內還發現幾處窯業面貌與其相同的窯址,可稱之為“賀蘭窯”。

“此次出土瓷片數量有47萬多件,還發現了各種窯具標本,其中匣缽數量初步統計為24000多個,基本確定了完整的裝燒工藝。”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柴平平介紹。

根據這些出土的器物可以判斷,目前已發掘的Y1與Y2遺址為西夏時期,始燒於北宋中期(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西夏瓷窯址。

秦大樹表示,寧夏“賀蘭窯”在技術的引進方面進行了自我創新和改進,該窯採用了加石英的制瓷技術,增加制瓷原料中的氧化硅含量,達到用北方的瓷土配出與景德鎮瓷土相同原料的效果。這也是在全國窯場中首次發現,在我國的窯業技術上獨樹一幟。

將繼續有計劃地進行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

“該窯址燒造的產品與西夏陵等遺址出土的細白瓷相同,而且多件匣缽上戳‘官’字款,可以確定是西夏宮廷用瓷的燒造地,初步認定該窯有西夏‘官窯’的性質。”蘇峪口瓷窯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朱存世介紹。

據悉,寧夏“賀蘭窯”在北方傳統窯業技術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鎮湖田窯等窯先進的窯業技術,創造了別具一格的窯業類型,反映出兩宋時期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實。

“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應仔細的規劃重點發掘區域,不僅要避免連片挖掘研究,還可以採用分期的方式對挖掘的文物進行分析整理,將‘賀蘭窯’真正的學術地位建立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董新林表示。

朱存世表示,鑒於蘇峪口瓷窯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本項目將繼續有計劃地進行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同時加強科技考古和資料整理,深入發掘和闡釋其內涵與價值,並盡可能地做到原址保護與展示。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