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三十余載安全行駛553.3萬公裡,運輸旅客557.82萬人次,累計防止各類事故527起

“雷鋒號”馳騁一路播撒愛

2023年03月06日09:3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1996年7月1日,“雷鋒號”內燃機車東風4B型3943號牽引銀川至西安客運列車首發。

1989年,“雷鋒號”第一任機車組成員合影。

2023年3月5日,老中青三代司機長在“雷鋒號”前合影。

“雷鋒號”機車組司機進行無償獻血。

“雷鋒號”機車組司機精心檢查車鉤。

承擔專運列車牽引任務的“雷鋒號”機車在沙坡頭大彎道上運行。 (圖片由通訊員 曾志 程杰 提供)

編者按

雷鋒,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雷鋒號”是中國鐵路繼“毛澤東號”“周恩來號”“朱德號”“黃繼光號”之后,第五台以人名命名的機車。

1989年5月,一群穿著勞動布工裝的火車司機,把一個自己鑄造的重達25公斤多的銅質雷鋒頭像,安裝到前進型2690號蒸汽機車前端,年輕的司機長張鳳武跳上機車,拉響汽笛,慶賀“雷鋒號”機車組組建。

從此,一座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的流動豐碑疾馳在新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穿梭大漠戈壁30余年,“雷鋒號”機車組永葆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矢志不渝。截至2023年2月28日,“雷鋒號”機車組安全運輸生產12330天,安全行駛553.3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38圈多,安全運輸旅客557.82萬人次,累計防止各類事故527起,創下了沙漠鐵路運輸生產中機車運行正點率第一、平穩操縱第一、保養第一的奇跡。

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韶山型電力機車到高速列車,“雷鋒號”不斷更新迭代,馳騁一路,收獲一路,播撒一路,“雷鋒號”機車組的精神不斷傳承發揚,將為人民服務的“幸福感”種進人們的精神世界。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60周年。

3月5日上午,在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迎水橋機務段銀川動車運用車間小廣場上,“雷鋒號”機車組第十七任司機長念盼發出“學雷鋒、樹新風”倡議:立足本職踐行雷鋒精神,努力增強本領,奮斗實現交通報國之志,為新時代雷鋒精神增添鐵路光彩。

此時,燦爛的陽光下,蒸汽機前進型2690號、內燃機DF4B3943號、韶山3B5035號3台“雷鋒號”機車並列而立,前端的雷鋒頭像熠熠生輝。

在“雷鋒號”機車組展室,第一任司機長張鳳武駐足在4台“雷鋒號”機車並列的浮雕下,注視著一個銅質圓形雷鋒頭像,熱情地向大家介紹:“這是‘雷鋒號’機車組組建時,我和其他機車組成員一起制作的,當時大家熱情可高了,打磨時手脫了好幾層皮,現在看到它真的很親切!”年近七旬的張鳳武仿佛又回到了駕駛“雷鋒號”機車馳騁在寧夏鐵路上的激情歲月。

這裡,是一扇回望來時路的“窗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項項榮譽,見証了一代又一代機車組不平凡的歷史功績。

這裡,更是一台故事播放機,記錄著一顆顆“螺絲釘”守護幸福的故事。

“雷鋒號”的人都很“摳”

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証安全,像勤儉持家一樣節約生產。“摳”是每個“雷鋒號”機車組成員的行動自覺。

上世紀80年代末,“雷鋒號”機車組成員擦車不留油污、保養不留死角、操縱不分散精力,開出了一趟趟安全車。自覺把雷鋒艱苦奮斗的精神落實到工作實踐中,通過平頂、拍邊、刮沿的方法,每年節約機車用煤400多噸。

機車組成員任繼生駕駛過蒸汽、內燃、電力三個時期的列車。當年在蒸汽機車上從事司爐工的任繼生告訴記者,車上本來配了自動添煤機,但他寧可一趟車用鐵鍬投上10噸左右的煤,也不願意用這台添煤機。

放著省勁的機器不用,為啥?

原來添煤機還需要人工協助,用不好的話,火也燒不好,它有一個大缺點——費煤。“這可不行。人工投煤雖然費力氣,但自己能掌握方法,省煤。雖然在家我沒怎麼干過力氣活,但上班可不一樣,隻要節省的煤多,那就值得……”說著,他捋起袖子“秀”起了當年掄鐵鍬鍛煉出的結實肌肉。

第六任司機長常世英身材高大,一副不拘小節的樣子,卻“摳”得很。內燃機有個排油孔,廢油從那裡排出來。就這點廢油,常世英也要接到桶裡沉澱,最上面干淨的繼續用,下面有些雜質的也要過濾出來用,最底下還要刮掉油泥,輕輕倒出來擦車用。還有,車上用過的油棉絲經過蒸汽高壓沖洗烘干后還要用。“我們隻要看到哪裡有臟棉絲,一定會撿回來,一點也不能浪費……”

“學雷鋒就是不講條件把本職工作干好”

1963年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的沈陽軍區工程兵某團運輸連二排四班為“雷鋒班”,此后,學雷鋒熱潮在中國大地涌動至今。

1993年2月6日,“雷鋒號”與沈陽軍區某部(現為北部戰區某部)“雷鋒班”建立起友誼,一幅紅色金絲絨上烙下“行車萬裡為人民 軍民共同學雷鋒”的金色字體,讓兩個業務不同、相距遙遠的“雷鋒傳人”共勉,書寫下“螺絲釘”的故事。

當時,第二任司機長李國宏與“雷鋒班”戰士合了影。

“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是入火海進刀山,我甘心情願。”這是雷鋒的“幸福感”。

“學雷鋒就是不講條件把本職工作干好。”這是李國宏堅定的信念。

1994年的一個冬夜,凌晨1時左右,李國宏利用出庫前的短暫時間對前進型2690“雷鋒號”蒸汽機車做“體檢”。當他敲擊前車鉤底板時,一絲異常聲音從耳邊掠過。“有些古怪!”他警覺地說。“聽差了吧。”鄰道的司機不以為然。“不行,我得下去看看!”說話間,李國宏摘掉棉帽鑽進地溝,打著手電筒,把車鉤底板仔仔細細檢查了一遍,最后發現了彈簧箱左上角的一道裂紋,立即向調度匯報換車。

從那以后,李國宏給“雷鋒號”機車組成員立了個新規矩:每次機車出庫前,對走行部關鍵部件再敲擊檢查一次。這個規矩在一代代“雷鋒號”機車組成員嚴格執行中,有效提高了機車走行部質量安全系數。

第八任司機長張衛東是“雷鋒號”電力換型后的第一任司機長。與以往一樣,“雷鋒號”機車組不但擔任客運、貨運牽引任務,還擔任專特運任務,需要高度的責任心。所以,他平時總要求大家多看一眼。

車上的輪軸處有12個“毛線盒”,這個“毛線盒”的作用不可小視——浸潤了潤滑油的毛線可以為車軸潤滑,如果失去潤滑,機車就會因為軸溫過高產生“化軸”“切軸”等安全隱患。時間一長,毛線會沾滿灰塵雜質,所以要定期對毛線進行清理,俗稱“甩毛線”。

“‘毛線盒’的安裝非常關鍵,一般都是我親自完成。”

有一次,機車組又接到了特運任務,張衛東開始了各種整備工作,“甩毛線”的活就交給了一個替班的小伙子。等張衛東忙完一問“毛線盒”的事,同事們說已經裝完了。可張衛東還想再看一眼。這一看嚇一跳,竟然有一個“毛線盒”的2枚螺絲沒有裝!他連忙拿起工具重新安裝“毛線盒”,擰緊了4枚螺絲。

小小的疏忽差點釀出大禍,給“雷鋒號”抹黑。此后張衛東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會時刻提醒自己和同事們,一定要“多看一眼”!

“雷鋒號”就要迎著難題“沖”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從騰格裡沙漠的滿目星河到六盤山下的豐茂叢林,接力棒傳到內燃東風4型3963號“雷鋒號”機車組人手中。第六任司機長常世英為了確保行車安全,帶頭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苦學本領、鑽研技術,很快成為技藝精湛的能手。1996年7月1日,他駕駛“雷鋒號”機車擔當銀川至西安客車首發任務運行寶中線,結束了寧夏南部山區群眾繞道蘭州去西安的歷史。

新世紀、新千年、新夢想。2001年,“雷鋒號”由內燃機車轉型為電力機車。機車組成員堅持學、練、比,掌握新的專業知識、實際操縱技巧和應急故障處理辦法。

騰格裡沙漠浩瀚無垠,在沙坡頭與黃河水相遇,造就了沙水共生的大漠奇觀,但晝夜溫差大、狂風沙暴多、復雜地段多,也給“雷鋒號”機車組的安全運輸生產帶來了難題。第十四任司機長宋磊,為了破解太中銀線安全行車難題,每次駕駛“雷鋒號”機車都仔細觀察線路和接觸網狀況,即便是換乘吃飯,眼睛也緊盯前方,最終形成了“八跨錨接式隔離區安全通過法”,杜絕了弓網事故發生。

“雷鋒號”機車組16項技術創新成果在蘭州鐵路局推廣應用后,機車質量優良率達到了90%,機車故障率、途停率分別下降了10%和50%﹔培養出“機車神醫”於榮昌、成青山等139名技術能手。

非凡十年,偉大變革,中國高鐵“名片”更加熠熠生輝,“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大地上。“雷鋒號”機車組成員傳承雷鋒精神的初心始終不變,總能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2018年5月3日,司機賈建林和搭檔郝杰,值乘牽引7531次旅客列車運行至寧東站出站時,面對突發的線路塌陷險情,果斷採取緊急制動措施,將可能發生的事故化於無形。

“我們是‘雷鋒號’上的司機”

身在異鄉的雷鋒,把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當親人,因為“多幫助人民做點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2006年秋天,第十任司機長高躍力和搭檔邱江退勤后,在中衛乘務公寓附近遇到一位騎自行車突然摔倒的老人。他倆趕緊上前查看,發現老人已經昏迷,便立即跑到附近的商店撥打120急救電話,隨后協助救護人員把老人抬上救護車,還護送到醫院辦理了相關手續。兩小時后,老人的子女趕到醫院,並不相信父親是自己摔倒的,眼看有了“麻煩”,高躍力從一本業務書裡取出一張照片說,我們是“雷鋒號”上的司機,“雷鋒班”的班長和我們合過影,立即引來眾人圍觀,急救醫生恰好也從急救室出來証實,老人是突發高血壓暈倒。

雷鋒出差一千裡,好事做了一車廂。2014年至今,“雷鋒號”機車組與北部戰區“雷鋒班”共為中衛市沙坡頭移民小學、迎水橋鎮小學贈送圖書360冊,為寧南山區貧困兒童捐贈學習用品價值1萬多元,機車組成員無償獻血3400毫升,並帶動涌現出7年無償獻血小板的寧夏“活雷鋒”——迎水橋機務段內燃機車司機楊文軍,持續資助11名貧困兒童上學的銀川供電段職工趙娟,待旅客如親人的全國勞模——銀川客運段職工趙平忠,甘肅優秀愛心公益社團“小水滴”的發起人蘭州客運段職工馬永強等一批先進典型。

幸福著你的幸福,傳播溫暖的祝福,這是“雷鋒號”為之遵循的“雙軌”。(記者 裴雲雲)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