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鄉村振興一線探訪)

記者 馬躍峰 孫 超 程 煥
2022年10月12日10: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泉在哪兒?”

“在半山腰,兩公裡遠。”

仰角70多度的斜坡上,61歲的白海紅小心地走著。寬度僅容一人的小路,因為多年無人經過,已經覆上了一層青草。

半小時后,白海紅停下腳步。眼前,石頭壘砌出一個洞口,他蹲下身,探出手,摸到一汪泉水。

曾經,白海紅幾乎每天清晨都要走1小時路,排1小時隊,來到這裡接上一擔水,挑給全家吃。

白海紅所在的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三面環山,村裡的百姓曾天天愁水。

“一輩子也忘不了2013年2月3日,農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裡。在老黨員馬崗家,總書記看到屋裡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嘗了嘗。”白海紅說。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2014年底建成通水,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自來水通進元古堆村那天,鄉親們奔走相告。

“山上通了水,種上了黨參、黃芪、當歸,一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白海紅笑著說。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推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今日神州大地,脫貧地區處處呈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

獼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著一片,隨著山勢鋪開……走進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仿佛走進了百果園。村民梁立成正在獼猴桃園補充水肥。

“獼猴桃出現壞果怎麼辦?”

“順著果蔓,理出主干,找到生病的那株藤,精准治療。”

梁立成這番經驗,來之不易。早些年,他嘗試種獼猴桃,看到自家的地遠不及種植大戶家的產量高,心裡很不是滋味。

當年的菖蒲塘村,很多村民和梁立成一樣,發現病虫害,找不到“藥方子”﹔摘了熟果子,尋不到好銷路。

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准扶貧”重要理念。在脫貧攻堅中,各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精准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我們堅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著力補上技術、營銷等短板,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水果種植。”菖蒲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金生說。一聽到外地推出了獼猴桃、柚子的新品種、新技術,他們就想方設法派人學習,引來試種。

“我更換品種,改進管理,一畝獼猴桃產5000斤。今年雖有旱情,6畝多地淨賺2萬多元。”梁立成算了算賬。

以發展壯大果業為依托,菖蒲塘村走上了一條農村美、農業興、農民富的新路子。唐金生介紹,全村水果種植面積從2013年的1750畝擴展到現在的6000多畝,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121元增加到2021年的28538元,曾經的貧困山鄉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精准。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准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

實施精准扶貧方略,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准”,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元古堆村曾是貧中之貧——2012年,全村1917人,扶貧對象有1098人,人均年收入僅1465.8元。

如今,走進新的元古堆村,村口景觀牆下,擺著水缸、石磨、木輪轱轆3個老物件,道出曾經的“窮根”——吃水難、出行難。

“門口這條路,原來也叫水、泥路。水和泥中間有個頓號。”元古堆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新笑言。

跟著董建新,過石牌坊。寬敞的水泥路隨著地勢,穿過流水小橋、電商中心、中心廣場,延伸至500畝菊花田、梅花鹿養殖園,鋪展到家家戶戶。

路邊,一座農家院正在裝修,籌備開辦民宿。院子的主人,叫苟懷文。

2007年,苟懷文大學畢業,一直不願回村。“小時候,出門要翻眼前的山。想一想,就怕。”

2013年開始,村裡硬化13.5公裡村道、16.99公裡巷道。3年后,苟懷文回家結婚,“小汽車開到了家門口”。

今年,村裡變化更大。規劃的入村集散區、綜合體驗區,一個個“走”下圖紙。戲台廣場、休閑驛站……文化活起來,市集鬧起來。

今年春節,苟懷文決定返鄉創業。裝修民宿,手頭缺錢。政府協調,給他貸款15萬元,5年期限,全部貼息。“置辦旅游業用具,能再貸15萬。”田家河鄉黨委書記陳進說。

2018年,元古堆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整村脫貧。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2400多元。

從武陵山區到六盤山區,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個個貧中之貧被攻克,一戶戶脫貧家庭命運改變,一個個脫貧山鄉滄桑巨變,書寫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答卷。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紅玫瑰、黃菊花、粉百合……來到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手工坊,滿眼姹紫嫣紅。

“這些花,是社區姐妹們一針針繡出來的。”旺家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英介紹。

手工坊的建立,源於今年3月何英的一次走訪。當時,見易地扶貧搬遷戶許平在織花,她不由贊嘆:“真漂亮!”

何英拍下針織花,把照片發在社交平台,引發了旺家社區促進搬遷群眾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一個“微創新”。

旺家社區是萬山區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約1.8萬名集中安置群眾。如何讓搬遷群眾在城裡站穩腳跟?社區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重要內容。在黨組織推動下,社區勞動力全員參加技能培訓,並建設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微工廠”產業園。

許平2019年搬到旺家社區,一個孩子上學,一個孩子才1歲,婆婆長期生病,“到工廠上班要打卡,難以兼顧家裡。”如何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幫助許平這樣的搬遷群眾?

“針織花照片發到社交平台后,引來不少點贊和求購。”何英說,“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社區黨支部積極協調婦聯、企業等,辦起編織培訓班。4月初,手工坊正式開業。許平作為牽頭人,設計樣式,分發模板。大家分頭制作,再統一組合。

工作時間靈活,工資按件計算,手工坊吸引36名婦女加入,開發了30多種花束、挂件,通過直播賣貨,每人月工資2000多元。

目前,貴州全省949個集中安置點已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全覆蓋。一個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個堅強戰斗堡壘,帶領群眾攻堅克難,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41.45萬戶、92.99萬人,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走進一個個脫貧山鄉,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中國共產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轉化為脫貧一線超強的戰斗力。

“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我們在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重要經驗和認識概括為“七個堅持”,其中第一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証”。

深入脫貧山鄉,深切體悟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制勝之道,一個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把脫貧攻堅這件大事辦好﹔隻有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創造這樣世所罕見的脫貧奇跡。

行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這一感受更加深刻。

賀蘭山下,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種上蜜瓜,一個大棚年收入可達10萬元。好效益靠啥?‘科特派’。”在閩寧鎮園藝村,種植大戶馬雅鈴指了指大棚門口的標牌,上面寫著“廈門市科技特派員、閩寧協作服務基地”。

過門道,進大棚。藤蔓挂在繩上,圓滾滾的蜜瓜垂在半空。馬雅鈴在綠葉中穿梭,忽見一條藤蔓葉子發黃,隨即打電話求助。

5分鐘后,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出現在大棚。隻見她伸手從口袋拿出修剪刀,邊剪邊講:“阻斷病源,防止傳染,最為關鍵。”

“這位‘科特派’大姐,天天在大棚裡轉。哪些瓜果開花了,哪個棚裡果子熟了,她都知道。”馬雅鈴所稱的“‘科特派’大姐”,名叫賴瑞雲,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是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寧工作隊隊員。

早在1996年5月,福建、寧夏“千裡結親”。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幫扶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這一年,馬雅鈴14歲,全家從寧夏西吉縣一個貧困山村,搬到永寧縣這片待開發的荒地。第二年,這裡被命名為閩寧村,后來發展成閩寧鎮。

2020年,寧夏利用閩寧協作資金,加上地方籌資,在園藝村建起設施大棚園區。馬雅鈴承包了6個大棚。從選種優質蜜瓜,到制作有機肥,再到防治病虫害,賴瑞雲手把手地教,馬雅鈴實打實地學。

“賴大姐從福建引來番石榴、蓮霧試種。將來,這些水果行情好,價格高,賺錢多。”馬雅鈴讓弟弟加入,一個種,一個賣,生意越做越大。

26年來,福建派出200多名援寧干部,更有數千名教師、醫生和科技人員接力幫扶。閩寧鎮先后使用東西部協作資金2.46億元,安排實施項目57個。“十四五”期間,閩寧協作進一步走深走實:明確閩寧鎮打造東西部協作示范鎮、移民致富提升示范鎮、鄉村振興示范鎮,推進10個閩寧產業園轉型升級,鞏固提升100個左右閩寧示范村……這場跨越時空的“山海情”,不斷續寫新篇。

“組織東部地區支援西部地區,而且大規模長時間開展這項工作,在世界上隻有我們黨和國家能夠做到,這就是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擲地有聲。

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前廳賣電動車,后堂開修理店,陝西省平利縣長安鎮上一家店鋪特別光鮮,與“返貧”似乎不沾邊。

2010年,凌均年在鎮上買下兩層樓,憑著誠信經營,小日子過得滋潤。

5年前,病魔從天而降。凌均年突然吐血、腹痛,到醫院一查,患上了肝硬化。“起初兩年,每年治病花銷1萬多元。”

2020年,凌均年的病情加重,除了在本地治療,還要經常去西安的大醫院治療。醫療費、交通費、食宿費開銷大,積蓄很快要花完。

“單看凌均年的住院支出,近3年就有14.9萬元。”縣、鎮兩級馬上登門核實,把凌均年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

2021年底,凌均年的醫保報銷比例上調。今年,他在縣醫院住了兩次院,隻掏了不到1000元。此外,他申請到大病醫療救助,獲得6000元臨時救助。妻子還當上了公益保潔員。

“控制了病情,降低了花銷,防止了因病返貧。”凌均年重新開門營業,趕上鎮裡發展夜間經濟,在屋后長廊賣起飲料、小吃。

在平利縣,18.9萬名農村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到目前,像凌均年一樣,被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的有4900多人。今年4月,縣裡出台防止因病返貧專項救助辦法,專門幫扶患病后負擔較重的農村人口。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諄諄叮囑,化成真抓實干的堅決行動。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晏河村,脫貧戶周福蓉靠著電商產業,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鄉親致富。

周福蓉跟電商結緣,最初是賣苗木。2014年,她種苗木賠了本,成了貧困戶。2016年,她到縣裡開辦的電商培訓班學習,將苗木賣到網上,全家脫貧。2017年,僅代銷土特產,月收入已達7000多元。

周福蓉沒有止步於此。光山縣組織的一次農產品展銷會,讓她開了眼:“各式各樣的菜擺在面前,種菜是個好路子。”這回,她被微商吸引,嘗試“視頻攢人氣,引流到微信,用‘互聯網+本地化’的模式賣菜。”

2019年,周福蓉籌資承包佔地100多畝的農場,建設30座蔬菜大棚,飼養2000多隻土雞。種菜,她不用化肥,不打農藥,蔬菜供不應求。

14個微信群、4776位微信好友,周福蓉特別珍惜。她不僅在群裡賣菜,還教大家種菜、做菜,去年賺了50多萬元。她還幫周邊村民賣土特產,僅大米一年就銷了10萬多斤。

“數字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近年來,光山縣實施“電商+產業+服務”戰略,免費培訓近萬農民﹔上線100多款信陽地區優質農產品,打造以“光山十寶、信陽十特、河南十優”為代表的優質農特產品體系﹔2022年,建立直播基地,打造網紅團隊,一周銷售茶葉300多萬元,一周銷售馬畈鮮桃100多萬元……

2014年,河南省被確定為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省份之一,光山縣等7個縣被確定為首批示范縣。目前,全省認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99個,實現對53個脫貧縣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753.9億元。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十八洞村梨子寨石碑上,“精准扶貧”四個大字依然催人奮進﹔四川昭覺縣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入雲的天梯見証生產生活巨變……鄉村振興足音鏗鏘,響徹萬千阡陌。

(記者高炳、王錦濤、秦瑞杰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12日   第 01 版)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