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寧夏: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記者 李增輝 張 文
2022年07月19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7月18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寧夏專場舉行。

十年來,寧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緊抓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連續跨過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3個千億大關,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加快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梁言順介紹,寧夏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上取得了積極成效,推動經濟發展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發展活力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全國擁有一席之地,枸杞、葡萄酒、奶產業、文化旅游等走向全國,產業“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十年來,寧夏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在“煤頭電尾”方面,火力發電能力達1500多億千瓦時,已建成“寧電入魯”“寧電入浙”兩條大通道,今年將開工“寧電入湘”項目。在“煤頭化尾”方面,煤制油年產能超過400萬噸、芳綸產能4500噸,均居全國第一,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烴生產加工基地。

寧夏風光水等新能源裝機已達284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三,綠氫產能7700噸/年、位居全國首位。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寧夏已形成完整的風光電儲全產業鏈及配套制造體系,僅單晶硅棒產能已近100吉瓦、約佔全球1/5,是全國首個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

利用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寧夏還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和枸杞等特色產業。目前已建成116個特色酒庄,葡萄酒年產1.3億瓶、國內產區排名第一﹔枸杞產量佔全國55%,深加工產品已外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形成了“世界枸杞看寧夏”的格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張雨浦表示,黨中央先后作出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化東西部協作機制和支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近期國務院又批復了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方案,寧夏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和強大支持。

持續改善民生,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

歷史上的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曾經是極度貧困的代名詞。十年來,寧夏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頭等大事,對標“兩不愁三保障”一鼓作氣、盡銳出戰,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十年來,寧夏不但在脫貧攻堅的點上有大突破,而且在城鄉居民生活的面上也有新提升。農民收入十年增長2.26倍、達到15337元,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96倍、達到38291元,貧困地區群眾收入增長了2.63倍、達到12786元。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於全區農民收入增速,充分說明寧夏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梁言順介紹,寧夏是民族地區,歷來有著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現在全區各地級市都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涌現出了王蘭花等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已成為普遍的生活方式。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年來,寧夏將75%以上財力用於民生事業,累計支出9300多億元,辦成了一批利民惠民的實事好事。

今后5年,寧夏將從民生工作實際出發,重點實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質量、健康水平、文明素養、城鄉面貌“六大提升行動”,讓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有質量、更加幸福。

守住綠水青山,筑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

十年來,寧夏大抓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決整治黃河“四亂”和騰格裡沙漠污染、星海湖生態環境問題,森林覆蓋率從11.9%提高到16.9%,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連續6年保持在80%以上。

今天的寧夏,過去隨處可見的“禿頭山”變成了碩果累累的“花果山”,曾經無人問津的貧瘠區變成了游人絡繹不絕的風景區,雪豹、鴿子魚、沙冬青等絕跡已久的珍稀野生動植物重現。特別是這兩年,寧夏堅定擔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使命任務,堅決打好治河復灘、治沙固土、治水定量、治山增綠、治污除患的組合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寧夏的生命之河。張雨浦介紹,“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是全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因此,寧夏時刻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施“四水四定”方案,近10年先后投入1150多億元用於黃河水治理,實現域內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全面清零,黃河寧夏段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今后5年,寧夏將繼續以“黃河大保護”為主線,統籌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圍繞“黃河安瀾”,實施黃河堤防提升工程﹔深入實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修復”工程,開展“四塵”同治、“五水”共治、“六廢”聯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全域治理整體戰,努力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塞上江南”“黃河明珠”,筑牢祖國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9日   第 04 版)

(責編:周航、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