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頭條丨寧夏易地搬遷移民:守住穩穩幸福 邁上康庄大道

“1999年秋收時,在山上拉糧食,翻車后差點丟了命,從此以后,我下定決心要離開這裡。”田原回憶起搬遷前的日子,皺起了眉頭。田原原籍寧夏海原縣九彩鄉,位於西海固腹地,走路憑雙腿,種地靠騾馬,三年兩頭旱,十種九不收,眾多老百姓脫貧無望。
2000年,田原與鄉親們搬出了大山,來到了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的興旺村。“搬出來,就對了。要是沒有當初的移民搬遷政策,哪能有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田原帶著三個成家的兒子,開起了拉面館,“一共有8個連鎖店,員工近200人,都是本地的群眾。”
寧夏先后組織實施了吊庄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十二五”生態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6次大規模政策性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從中南部山區搬遷安置123.26萬人。挪出窮山窩,寧夏百萬移民闊步邁向了新生活。
易地搬遷 移出新生活
“窮了不知道多少代,到我這一輩,趕上了黨的好政策,終於脫貧了。”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和順新村村民安克禮笑著說。
和順新村為寧夏“十二五”期間生態移民工程的移民村之一,有750戶3538人,均來自寧夏彭陽縣。移民搬到和順新村后,按照“121”的移民安置原則,戶均分到1套房,2畝地(含溫棚一棟),最少每人培訓一門就業技術。
和順新村俯瞰圖。金鳳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年能收入近三萬元。”安克禮說,先苦后甜,好日子在等著奮斗的人們。
“嘗一嘗咱種的西紅柿和胡蘿卜。”在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種植戶馬雅鈴向進棚參觀的人展示著各類蔬菜瓜果。
馬雅鈴原是西吉縣王民鄉人,1996年還在讀初中的馬雅鈴,跟隨父母來到閩寧鎮。在閩寧鎮,馬雅鈴讀完了中專,2002年自考大專到上海讀書,並在上海生活了10年。2012年結婚后,馬雅鈴選擇了回到閩寧鎮創業。
“時隔十年再回來,閩寧鎮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以前不一樣了。”馬雅鈴在鄉政府工作了5年之后,加入了一家閩寧對口幫扶企業,“在這裡我找到了人生新的希望。”
“這是一家蔬菜種植企業,在這家企業兩年多時間,我學到了蔬菜種植技術。”2020年年底,馬雅鈴做出了一個決定:承包了6棟大棚,發展設施農業。第一年,6個大棚收入12萬元,純收入大概有9萬元。
目前,寧夏所有移民住上了安全房,移民村實現自來水普及率95%、集中供水率98%,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寧夏中北部開墾良田198萬畝,新建或改擴建幼兒園27個、小學22個、初中13個、衛生院(室)22所,配套養老福利設施10個、文化活動場所34個,所有村庄通上了電、硬化路和電信寬帶,老百姓就學、就醫、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產業發力 移民能致富
如何讓百萬移民徹底擺脫貧困,“產業”成了關鍵詞。
今年33歲的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的村民伏聚鵬,2001年隨父母從西吉縣新營鄉搬遷至紅寺堡。在紅寺堡讀完中學,考上了寧夏醫科大學,2013年畢業后,返鄉開始養牛。
因為喜歡,所以選擇。“我打小就喜歡牛羊雞鴨,你看我這院子裡,能養的都養上了。”伏聚鵬說,除了喜歡之外,當時政策是鼓勵老百姓養牛,再加上他的大學生身份加持,政府支持力度更大。2015年伏聚鵬在大河村成立了吳忠市紅寺堡區鵬翔養殖場。目前,養殖場有500隻羊,400頭牛。
“沒有易地搬遷政策,也不會有我的今天。”伏聚鵬說,他在紅寺堡讀書、創業、成家,要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作為帶頭人,將產業發展好,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鵬翔養殖場內。人民網 穆國虎攝
為了繼續增加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的收入,寧夏2021年4月份開始大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
寧夏以人口規模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區為重點,制定一區一策幫扶方案,重點推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安置區補短板強弱項,穩妥解決農村自主遷徙居民問題,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會融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整治、權益保障、鄉村治理、社區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持續鞏固搬遷群眾脫貧成果,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鄉村振興 接續共奮斗
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作為富貴蘭扶貧車間包裝組組長的王文娟,每天8點准時到崗,開始一天的忙碌。剪掉流水線上衣服成品的線頭,檢驗產品是否合格,再將這些衣服一件件熨燙,裝入包裝袋。這一忙,就是一整天。
“一定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王文娟出生在寧夏西吉,脫貧攻堅前,村上教學設施簡陋。“別說幼兒園了,小學都是問題,一個教室同時有一二三年級的孩子,四年級隻能到鄉上去讀。”如此環境,孩子怎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王文娟與丈夫商量后,做出了改變他們一生與孩子未來的決定:搬出西海固,到閩寧鎮去。
易地搬遷,讓西海固的老百姓拔窮根,挪窮窩,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孩子能上好學,就業更方便。
楊柳村土雞。人民網 穆國虎攝
在紅寺堡區新庄集鄉楊柳村西川組,今年63歲的楊映海將自家土地全部流轉種植葡萄后,他和老伴利用桃園林帶散養“桃花雞”,一個月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
楊柳村整體脫貧后,還有14戶屬於易致貧戶,楊映海是其中之一。目前,楊柳村正在開展林下零散養殖、庭院特色種植、棚圈設施種養,發揮老百姓自身優勢,找准適合的產業,讓老百姓多掙錢,過好日子。
目前,寧夏80%的鄉村培育形成了增收致富的“產業樹”,農村居民收入、脫貧群眾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持續提升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水平,農民群眾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
如今,幸福的康庄大道已在移民群眾的腳下展開。“脫貧”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摘帽,而是一個個奮斗的故事、成長的故事。這樣的“幸福故事”,是脫貧最美的描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