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一滴水裡的“雲世界”

——探尋“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

記者 張向陽
2021年10月08日09:1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裊裊秋風,颯颯秋雨。9月,一場期盼已久的降雨,給彭陽大地解了渴。多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相當於全國水平的六分之一,缺水,如烙印一般,刻在彭陽的溝溝岔岔。曾經,對水的渴盼,來自天上的雲。如今,彭陽縣農村4.3萬戶19萬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依托的,是另一朵“雲”。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從生命工程、解困工程、飲水安全工程到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為了吃上水,彭陽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吃上水,還要吃好水。近年來,彭陽縣探索實施“互聯網+城鄉供水”項目,多元化投入、精細化管理、標准化建設、均等化服務,實現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全鏈條自動運行,從水務控制室到百姓手機的全天候在線,從線上預警到線下反饋的全方位服務。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100%、水質達標率達100%,管網漏失率降低23%,年節水量30萬方,年節約成本150萬元。

一滴水裡的“雲世界”,吸引了全國10多個省市專門來取“吃水經”。以群眾用水需求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實干擔當為保障,汩汩“智慧水”,乘著“水利雲”,潤澤群眾心田,也奠定了鄉村振興基礎,促進了用水權改革。

“數字+” 讓每一滴水與“雲端”相連

“山上是蓄水池,水池裡裝有液位計,水位低到下限時自動啟泵補水,水面達到上限后自動關閥。”水管員馬志有負責彭陽縣文溝村等5個村子的供水維護工作。從蓄水池到村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聯戶表井,每塊水表的流量信息都能通過地面上的抄表終端採集,並發送到調度中心進行數據分析。

在彭陽縣農村飲水調度中心自動化監控室,“彭陽人飲工程管理系統”顯示屏上,全縣人飲總體建設、用水總量以及每戶水費收繳等情況,一目了然﹔隻需輕點鼠標,即可看到所有泵站、監測點、蓄水池、聯戶表井的運行。以前,要掌握水的濁度、余氯和pH值數據,要分幾撥人,連續幾天才能完成。現在,依靠自動監測設備,刷新數據隻需5分鐘,如果數據異常,平台第一時間發出警報,並進行預處理。

科技引領,數字治水,大有作為、大有可為。一滴水裡的一朵“雲”,正是寧夏水利雲。不用新建機房、無需服務器佔用空間,借助水利雲,彭陽縣推行“331”智慧城鄉供水模式。分散建設的42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整合為“1水源、2水廠、3片區”,傳感器遍布泵站閥門,7466座聯戶表井,每隔5分鐘向4.3萬戶農家水表實時傳輸數據,飲水控制細化到每家每戶,流量水壓等數據匯入物聯網。管控靠雲計算,調度實現自動化,管網漏失率由35%下降為12%。

“通過互聯網+技術和水聯網智能技術,對農村供水系統提供7×24小時的水源伺服、水廠伺服、管網伺服和入戶伺服,以保証供水系統的可靠性,讓農村群眾的自來水如同城裡人一樣,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清華大學-寧夏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院長王忠靜說。水聯網技術將用更准確的預報、更精確的調度、更高效的管理和更有效的利用,助力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西北偏遠山區“牽手”物聯網技術,基礎設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敢於、善於把最前沿的技術創新用起來。政府、市場和農戶都能參與其中、協同互動,投入、建設、管理、維護和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正向循環,讓每一滴水與“雲端”相連,發揮最好的效用,也讓每個農戶享受“數字+”帶來的便捷。節水、節支、增效,“互聯網+城鄉供水”的新模式,正是創新引領的生動實踐。

“改革+” 讓每一滴水融入創新因子

農村供水工程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就像糧食,千辛萬苦豐收了,但收割、運輸、保藏、加工、餐飲,哪個環節都得注意。供水工程往往點多面廣,管道多要穿山跨溝,損耗大、維護成本高。望眼欲穿盼來的水,跑冒滴漏,讓人心疼﹔供水不穩定,讓人心煩。一邊是管理成本高、水價高,一邊是群眾滿意度低、繳費率低,用水卡在“最后一百米”。下決心解決難題,在改革上發力,彭陽縣打開思路,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問題意識,試點先行。“有次一戶家裡水管爆裂,等到發現,把房子都淹塌了。”當了13年的水管員,馬志有的記憶裡,類似爆管、漫水的事情時有發生。曾經,馬志有的手機裡,鬧鐘都要定好幾個,提醒自己去泵站手工關閘。即便騎著摩托車翻山越嶺來回排查,小股漏水還是不易被發現。管道出了問題,檢修要停水,老百姓喝水沒保障。“家家都有大桶,得存著水。”馬志有說。自來水入了戶,但供水可靠度低,群眾滿意度也低,隨之而來的,水費收繳更艱難。

改革的動力,很多時候源自對痛點的敏銳把握。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成,彭陽縣的干支管線也從3000公裡延長到7109公裡,解決供水中的浪費問題,尤顯迫切。試點,從解決泵站跑冒滴漏開始——對人飲工程的泵站、蓄水池、入戶計量設施等試點開展無線採集、啟停控制、液位壓力傳感、用水計量、視頻監測等物聯網改造,對流量、水位、水壓等參數實施在線監測,推進泵站無人值守、遠程控制、自動運行、聯合自動調度。

因地制宜,以專業化促改革。隨著工程深入推進,沒有充足的資金,也缺少現成的經驗,難題擺在面前,怎麼辦?不等不靠不要,彭陽縣堅持多元化投入,引入企業投資建設和運營,成立專門的水務投融資平台。2020年,運維人力從90人降至40人,水費收繳率從60%提高到99%。運營成本下降了,彭陽縣將城鄉水價統一調整到2.6元/立方米,全縣農村群眾與縣城居民一樣,喝上了“同源、同質、同網、同價”的自來水。公開透明的水價、預繳預付的收繳機制使農村居民能夠明明白白地繳費用水,形成了“用水花錢、節水省錢”的共識,有效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節水意識。

無論城鄉飲水,還是農業用水,都要結合用水權改革做好節水文章,騰出寶貴水資源用於發展生產、改善生態。“最近在忙著入戶填表。”在徐塬村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常住戶調查摸底表上,可以看到外出人口、常住人口、水量定額、階梯水量等信息欄。目前,彭陽已完成全縣74家工業企業、48家規模化養殖戶的摸底調查任務﹔完成測量干渠130公裡、支渠146.3公裡,摸底調查灌溉面積9萬畝、1964戶非居民﹔完成農業灌溉水價、城鄉居民生活飲水測算和報告的編制工作。接下來,彭陽將在總量控制、結構調優、效益凸顯等3項發力,在分類水價、水資源稅等2項改革,從收儲調控機制、激勵機制、信用機制、投融資機制體制等4個方面著手,推進用水權改革。

“實干+” 讓每一滴水潤澤群眾心田

飲水安全事關民生福祉。“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服務。”9月15日,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張雷在調研“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后,如此稱贊。

“怎麼沒水了,家裡忙,腌草呢,要用,麻煩處理一下。”9月7日,丁崗堡村一名農戶在“彭陽智慧飲水”微信公眾號裡上報維修,僅2分鐘,就得到了工作人員的答復。“昨天夜間有用水,問一下用戶屬於正常用水嗎?”“聯系了,昨晚忘關水龍頭。”水管員馬志有的微信工作群裡,這樣的對話並不鮮見。農戶用水,怎麼讓水管員來操心?“有的就老兩口在家,水管子打開,忘記關了,淌一夜都不知道。”有了系統實時監測,農戶家中的用水量和用水時間一旦出現異常,信息預警直接發送給水管員,“線上+線下”,數分鐘內聯系用水戶、數小時內到位維修,這樣的服務大大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一滴水裡折射出了“雲世界”,也生動地映照出彭陽為民辦事的實效。自來水流進農家院,“用碗洗臉”成為歷史,家家戶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農村新景觀﹔遠在外地的子女,拿起手機就能為老人隨時買水﹔庭院經濟、設施農業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改變,因水而來。“現在,自來水通到了灶台,我們也不用跑17公裡外的水管所繳水費。”文溝村村支書蘭武英說。用水有保障、更便捷,村裡90%的農戶放心地發展養牛產業,文溝村摘掉了“窮帽子”,奔向致富路。

創造經驗、形成模式的優勢何在?大膽探索、說干就干的決心和干勁兒,從何而來?立足本職崗位,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無疑是“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的密碼所在。加快推進“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建設是關乎長遠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必然要求。目前,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台已啟動建設,預計到2025年底,全區將實現“互聯網+城鄉供水”全覆蓋,基本建成“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相信,讓每一滴水走上“雲端”、流進群眾心田,必將為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