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鹽泥村:身邊的日新月異

記者 剡文鑫
2021年08月16日08:18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驕陽似火的季節,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鹽泥村卻清涼舒爽。因傍六盤山而居,蒸騰的暑氣到鹽泥村已消解大半,讓這裡成了避暑的好去處。

修路致富

踏上鹽泥村的硬化道路,有一種“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的恍惚感。曾經坎坷不平的鄉間小道不見了,車子平穩駛進村子,不再顛得人五臟六腑翻騰。

“以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盼下雨,又怕下雨。”76歲的張清學說,過去種地,農民靠天吃飯,最怕天不下雨。“可一下雨,道路泥濘坑窪,孩子上學,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渾身沾滿泥。”

如今的鹽泥村,道路大變樣,硬化道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車也多了起來,小汽車、摩托車穿梭在平坦的道路上,趕集的人滿載而歸,外出的人平安歸來,大人們再也不用為孩子上學擔心了。

路的意義,不是簡單地連通兩個地點,它承載了農村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的希望,年輕人踏上這條路,離開家鄉,去更大的舞台上闖蕩。

倉箱可期

8月,鹽泥村的田間地頭,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麥浪滾滾,機器轟鳴,經過半年的勞作,終於到了收獲的日子。

對村民們來說,割麥曾是一項大工程,麥客也是受人追捧的一項職業。面對著眼前翻滾的麥浪,村民們在收獲的喜悅中總夾雜著一些憂愁,“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長期在陽光暴晒下的高強度體力勞動,對身體是一種考驗。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鹽泥村告別了一刀一鐮的收割時代,鐮刀揮舞的場景已經看不到了,過去靠人力干十天半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在機器齒輪轉動間,不到一天就能夠完成。

“以前確實愁,一個人一天才能割幾分地,還得盼著老天不下雨,糧食別被雨澆在地裡,那時候收割機也開不進來。”看著沉甸甸的麥穗被卷進收割機,脫出粒粒飽滿的小麥,村民王國禮眼裡滿是笑容。

說話的工夫,機器已經將麥稈打捆成方塊。這種草方塊易於運輸,便於囤積,解決了庄稼收割后秸稈貯存難題。

山青樹榮

地裡的庄稼收割后,金黃色褪去,綠色又重新成為鹽泥村的主色調,呈現出“青山看不厭,疏影映斜陽”意境。

鹽泥村巷道組緊挨的小山丘,曾經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每逢下雨,渾濁的泥水順著山坡傾瀉而下,時常淹沒庄稼田。

這幾年,退耕還林還草,山坡上長滿了綠樹青草,根系深深地扎入地底,像千萬隻手牢牢地抓住土壤,昔日傷痕累累的山體被樹木修復。

站在山上向下看去,紅色的磚瓦房隱藏在枝繁葉茂的大樹間,農戶家院落周圍樹木成蔭,梨樹、棗樹、桃樹等樹木形成景觀,老人們坐在樹蔭下,嘮著家長裡短,一派“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幸福圖景。

安居樂業

村民耿成財家今年養了13頭牛,為了方便喂養,他在家門前空地上修建了一座青貯池。在養殖業摸索多年,他已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養殖能手,依靠飼養肉牛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走進耿成財家,瓷磚地面亮潔如新,冰箱、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樣樣俱全,熱水器、無線網絡齊備。

“以前的鹽泥村,大多都是土坯房,用土、草、石塊等作為材料建造,這種房屋安全性低,尤其到了下雨天,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外面的雨停了,家裡的雨還在繼續。”耿成財笑著說,曾經的煩惱已經成為記憶。

如今,土坯房被一間間紅磚瓦房替代,人們再也不用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而發愁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如今的鹽泥村日新月異,儼然成為六盤山區農村巨變的一個縮影。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