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在奮斗實干中“升級”
這是7月14日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拍攝的青雲灣旱作梯田公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奮斗出幸福,實干向未來。
5年前的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時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去年6月,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夏日的塞上江南,生機盎然,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化作奮起實干、行而不輟的強大動力。
從久困於窮到邁步小康、闊步走上鄉村振興路,從昔日荒山禿嶺到如今“綠肥黃瘦”、重塑塞上好風光,從因煤而興為煤所困,到謀求高質量發展、提供“雙碳”寧夏經驗……行進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奮斗與實干,浸潤於塞上大地的奮進脈搏中。
7月1日,採摘工在寧夏中寧縣璽贊生態枸杞庄園採摘枸杞。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苦幫苦干摘窮帽,久久為功謀蝶變
盛夏時節,走進西海固鄉村,公路如玉帶般纏繞青山,阡陌交通,牛羊相聞,村民神態怡然。眼前圖景,已然與“苦甲天下”迥異。
昔日的西海固荒涼悲苦,“家無隔夜糧,冬無御寒衣”一度是常態。從“三西”扶貧到精准扶貧,從窮“沒治”到沖小康,西海固脫胎換骨,於去年11月16日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奮斗的意志、勤勞的雙手,“釀造”出幸福,也使之成為中國減貧奇跡中的一抹亮色。
干部苦幫,幫出發展實效。王元明在寧夏貧困程度最深的西吉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4年,重大的家庭變故,沒有擊垮這個像老黃牛一樣的男人。搞養殖、建工廠……西吉縣硝河鄉新庄村的鄉親們幾年間人均收入翻番,村集體收入從0增至20多萬元。看著新庄巨變,他感慨地說:“我沒有辜負黨員的身份,還將一如既往沖鋒在前,苦干實干。”
群眾苦干,創造減貧奇跡。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羊坊灘村58歲的盲人馬騰俊,一家7口有4人殘疾,但他並未被命運擊倒。“我不怕黑,就怕被人看不起。”被黑暗所困的他,摸索著學習磨面、養牛,靠勤懇勞作尋找到了光明:2018年全家脫貧摘帽。
在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平台村的優質牧草基地,農戶用機械將牧草打捆(7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后,沒有歇腳、鬆勁的西海固人,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接力奮戰。
六盤山下,蜜脆蘋果挂滿枝頭,紫花苜蓿迎來收獲,金絲皇菊旺盛生長……寧夏脫貧主戰場固原市探索實施的“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林草產業工程,如今已從試驗示范穩步邁入全面推廣。今年,當地著重將林草產業與鄉村旅游、森林康養、休閑農業等深度融合,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靠山吃山”的人們,正背靠綠水青山,面朝金山銀山。
過去,閩寧協作的定位一直是“福建所能、寧夏所需”。如今,雙方共同的課題是攜手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優勢互補。走進隆德縣扶貧產業園區,機器隆隆、人員忙碌,這裡生產的馬鈴薯粉絲,將擺放在福建超市的貨架上、火鍋店的餐盤裡﹔產自六盤山高原綠島的中藥材,經加工后將出現在東部地區的醫院藥房……
在寧夏彭陽縣,閩寧協作“1+1+1”新模式正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2019年,福建廈門市思明區幫扶彭陽縣脫貧摘帽后,拉同年脫貧的福建武平縣“入群”,創新開啟“一區帶兩縣”新模式。彭陽和武平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相似,去年6月,彭陽縣赴福建武平縣取回農村電商“經”,眼下,“彭陽紅梅杏”等農特產品正借力“飛”得更遠。
在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平台村的優質牧草基地,農戶用機械收割牧草(無人機照片,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接力勤干護生態,重塑塞上好江南
烈日當空,騰格裡沙漠熱浪滾滾。中衛市金沙海治沙區,工人們兩人一組,熟練地將麥草制成的刷狀網繩按照1米×1米的大小鋪成沙障。
60多年前,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寧夏被創造出來,確保了我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並成為中國最早向世界提供的治沙方案。如今,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正帶領團隊,在這裡試驗應用“治沙魔方”升級版,“刷狀網繩生產裝置的工作效率比過去人工扎設草方格提高60%以上。”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寧夏三面被黃沙“圍困”,曾飽受生態惡化之苦。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塞上兒女一鍬鍬“種”出一幅“綠肥黃瘦”新畫卷。
6月18日,寧夏鹽池縣居民在城牆腳下跳廣場舞(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賀蘭山下,黃河波浪滔滔。作為我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寧夏平原溝渠縱橫、湖泊棋布,自古享有“塞上江南”美譽。但在發展過程中,水質污染加劇、水生環境惡化等問題一度影響“母親河”安康。
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打響新時代“黃河保衛戰”,鐵腕治污連“毛細血管”也不能放過。在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清澈見底,兩岸青草叢叢,水鳥不時掠過水面。“以前,這裡臭氣熏天,現在清凌凌的清水河又回來了!”三營鎮老三營村巡河員管全榮感嘆道。
六盤山下,林木濤聲陣陣。馬鹿、華北豹等珍稀野生動物近來的頻頻“打卡”,成為生態明顯改善的例証。河清水淨、荒山披綠、幸福底色濃……接力勤干的精氣神,正重塑塞上江南好風光,美麗新寧夏呼之欲出。
這是7月13日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拍攝的青雲灣旱作梯田公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砥礪實干越難關,“風”“光”給力碳中和
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國能寧煤集團年產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正穩定有序生產。
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實施550多項技術改造驅動項目、聯合攻關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煤制油項目的奮斗者,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干出了自信。
世界首條±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世界首台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空冷電站、世界首套年產5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眾多“世界級”項目,與煤制油項目毗鄰。這裡,每天都在上演煤炭“變形記”,高端煤化工產品的生態圈越來越大,寧東這座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日新月異。
這是7月14日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拍攝的青雲灣旱作梯田公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同樣是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今年4月正式投產,達產后可實現每小時制氫2.5萬標方。
“寶豐能源用煤替代油氣生產近百種化工產品后,又啟動了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探索用綠氫、綠氧與現代煤化工耦合以替代化石能源,從而實現源頭減排,這是我們低碳轉型的根本路徑。”寧夏寶豐能源集團總裁劉元管說。
在資源環境約束的倒逼之下,寧夏越來越多能源企業通過技術攻關,探索用新能源制氫與化工產業耦合發展,不斷延伸新能源產業鏈條,工業低碳綠色轉型有了新氣象。
如今,寧夏每5度電中就有1度是新能源電力,越來越多的綠電通過“西電東送”通道輸送到全國多地。正在加快建設更高標准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的寧夏,正依靠獨特的新能源優勢、憑借砥礪實干越難關的勁頭,在探索高碳地區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為碳減排、碳中和貢獻“寧夏經驗”。(記者王磊、何晨陽、於瑤、馬麗娟)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公司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無人機照片,7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內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6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公司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全景(無人機照片,7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