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不負江河萬古流

記者 裴雲雲
2021年07月01日10:20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湖城銀川日益宜居。記者 王猛 攝

上下五千年,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將其作為國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寧夏全境屬於黃河流域。寧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筑堤防洪、建壩開源、疏浚河渠、保水固土,在寧夏大地上書寫了治黃興區、水興百業的偉大篇章。

■ 初心永志 實干興水

1935年10月8日晚上,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經過寧夏彭陽縣長城塬喬家渠村,住在一戶叫喬生魁的農民家裡。

紅軍向當地百姓買了幾十擔土豆,但因飲水太缺,沒有清洗就連皮帶泥蒸熟,毛澤東拿起一個帶泥的土豆簡單地剝了皮就放進嘴裡,邊吃邊說:“香,真好吃!同志們啊,我們今天在這裡吃帶泥的土豆,就是為了明天老百姓吃不帶泥的土豆,過上幸福的生活。”

一份巴黎《救國時報》上連載的文章曾記錄了這一事件:“這次宿營,不但沒房子住,而且沒水喝。過去夜行軍,露營和吃不到晚飯是有過的,但連冷水都找不到喝卻是第一遭。”

這個故事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透射出寧夏中南部面臨的缺水難題和生存困境。

“寧夏川,兩頭子尖……金川銀川米糧川。”幼時,自治區水利廳原一級巡視員郭浩隨父母從吉林來銀川,他以為歌中的寧夏就是全部的寧夏,直到1982年被分配到固海揚水管理處實習。“歌詞中唱的是引黃灌區,它隻佔寧夏25%的國土面積,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還是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30立方米的極貧地區。”

郭浩說:“隻有中國共產黨能改變這種面貌。”

百年礪初心,奮斗展風華。自治區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寧夏先后建成固海揚水、鹽環定揚水、紅寺堡揚水、沙坡頭水利樞紐、寧東供水工程、黃河綜合治理工程、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一期工程等一大批事關自治區發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水利項目。

1978年,在巨型水泵的帶動下,滔滔黃河水經多級泵站逐層提升,“飛”上山梁,流向寧夏中部干旱帶。“老百姓跳進渾濁的渠水中,捧起來就喝,激動地說‘的確是甜水’。”郭浩告訴記者,揚水上山后,群眾發出了最朴素的心聲:“共產黨好,黃河水甜。”

今天,在當年毛澤東吃帶泥土豆的村庄,隨便走進一戶人家,打開水龍頭,自來水都嘩嘩流出。在這些偏遠的山區,基於物聯網的“互聯網+城鄉供水”技術應用正全面推廣,實現了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鏈條智能化。村民隻要打開手機,就可以用App隨時查看用水量、交水費,技術的進步彌合了城鄉差距,實現了城鄉供水同源、同質、同網、同價。

雲解塬上渴,一閘越千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千年引黃古灌區的新生。

1958年8月26日,青銅峽水利樞紐破土動工。時任青銅峽工程局總工程師的禮榮勛回憶,為寧夏水利事業發展長遠計,國家決定由三門峽工程局派出施工力量,包括領導班子、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和主要施工設備。待工程完工后,給寧夏培養一支完備的水電施工隊伍﹔沒有工業基礎,信息閉塞,工程用電和物資缺乏,財力也靠中央撥款……青銅峽這個“娃娃”寧夏很難拉扯大,因此,開工半年后,國家水電部直接管理青銅峽水利工程。

工程建設要確保灌溉用水貫徹於施工全過程,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每年五一前要不耽誤農時保証春灌放水﹔汛期要保証灌溉系統安全供水,因此主體工程隻能在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的嚴寒季節進行。

青銅峽和沙坡頭水利樞紐,結束了寧夏無壩引水的歷史,躍進渠、東干渠、西干渠、寧東供水及典農河等一大批大型重點工程先后扎根塞上,寧夏大地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供水、排水、水保、防洪等工程體系,引黃灌溉面積由近200萬畝增加到近1000萬畝,沿黃地區成為支撐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精華地帶。

■ 向水逐夢 再續華章

有水賽江南,無水淚也干。寧夏北部,得益於黃河水的滋養,早在唐代就有“塞北江南舊有名”之說,而西海固,雨少是真相,十年九旱是本色。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104年到1949年的2053年中,西海固發生大旱250次,平均每8年一次大旱。當時的人們經常要面對“窖干井枯河斷流”的困境。史籍上,“禾麥無收”“民大飢”的記載,比比皆是。

一切根源,源自水土資源在時空上的錯配。

山河不濟,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人隨水走,向水逐夢”的移民政策成為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1236”,這4個數字的組合已不為今天年輕一代人所熟悉。但1997年5月1日,當位於寧夏中部的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第一頂帳篷,豎起“1236工程現場指揮部”這塊牌子的時候,無數人燃起了搬離西海固、逐夢黃河水的新希望。

1998年9月16日,扶貧揚黃工程實現紅寺堡灌區的正式通水。當甘甜的黃河水經過三級提升,滲入亙古荒原,23萬余人陸續遷入羅山腳下這片土地,他們告別望天田,種上水澆地,喝上了黃河水,踏上了致富路。

紅寺堡新庄集鄉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是紅寺堡23萬移民中的一位。剛剛搬遷到這裡時,一年都舍不得吃一頓肉,幾元錢的電費都要問鄰居借。后來,她種植了50畝枸杞,利用網絡直播、微信、淘寶等銷售平台,將自家50畝枸杞產的2萬多斤干果銷售一空,淨收入20多萬元,成了村裡的“網紅”。近2年,給同村到枸杞地務工的群眾發放工資15萬元。

她說:“我們老家那個地方河裡全是咸水,牲口都不喝。我們發自內心地覺得,確實是共產黨好,才讓我們飲上了甘甜的黃河水。”

綠染荒原千裡秀,洗盡貧寒滿目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支撐下,跨越近40載春秋,歷經6個階段的大規模移民,讓123萬多貧困群眾從“大山深處”遷至“大河之畔”,是寧夏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全區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遷移伴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由近4萬平方公裡減少至1.57萬平方公裡,治理程度達到58%,入黃泥沙量由近1億噸減少到2000多萬噸,塞上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巨變,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2009年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先后對固海、鹽環定、紅寺堡、固海擴灌揚水工程進行更新改造,提高了運行效率和供水保証率,同心縣的下馬關、馬高庄水庫,海原縣三塘水庫,紅寺堡區新庄集水庫,鹽池石山子水庫等中部干旱帶7座水庫已經全部蓄水運行,為實現渠庫聯合調度,適時渠庫互補積蓄了后備力量﹔固海系統與固海擴灌系統已建設的擴三、擴六等聯通工程,提高了系統間水資源互補利用效率,為我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和生態立區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時間推移到2020年6月,再遇旱年,民無挂憂,青翠依舊。

砥礪初心,華章再續。

6月30日,正值迎來建黨百年華誕之際,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開始向同心縣城通水,該工程到明年6月底將全線完工。據悉,工程建成后將向中衛、吳忠、固原3市6縣區42個鄉鎮供水,受益人口135.75萬人﹔銀川都市圈東線供水工程建成后,將為人口密集、產業聚集的沿黃生態經濟帶精華區域提供源源不斷的用水保障﹔銀川都市圈中線供水工程尚在建設,已經帶來了效益——組建的臨時黨支部將泵站基坑開挖出的60萬立方米棄土無償提供給附近的村民,用以改良鹽鹼地……

■ 勇擔使命 呵護黃河

黃河寧夏段自古以來,洪水災害頻繁,所到之處,淹漫灘地,頂托排水,沿河農田、村庄不得安寧。

在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組織優勢面前,黃河收斂了不羈。1964年春,國家氣象局預報黃河有大水,自治區黨委、政府組織沿河各縣動員10萬軍民,修筑堤防約280公裡,當年就抵御了593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1981年黃河大水后,中央支持寧夏防洪搶險費800萬元,歷經2年新修加固堤防447公裡﹔1992年至1995年,修建和加固堤防356.5公裡,新建護岸6.92公裡。同時,陸續建設了一批治河工程,抵御了多次嚴重的水旱災害,減少了洪凌災害和河道塌岸損失。

面對黃河帶來的災禍,在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從1996年開始至2015年,堤防建設走上了規模化、標准化建設軌道,有計劃地對重點堤段、重點河灣進行集中整治,先后實施完成了五期治理工程任務,完成402公裡黃河標准化堤防。

為保母親河長治久安,2015年,黃河寧夏河段二期防洪工程,在中衛、吳忠、銀川和石嘴山4市10個縣區開工建設,並被國家確立為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30億元,中央資金投入18億元。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最多的河流之一,黃河百難,唯沙為首,“地上懸河”、洪水威脅均因水沙關系不協調。

治黃必先治沙。

黑山峽,位於甘寧交界處,全長210余公裡,因峽谷岩石呈青黑色得名,是黃河上游最后一個未開發的峽谷段。自1954年編制的《黃河技術經濟報告》提出黑山峽兩級開發方案以來,已過去近60年。這項承載著寧夏和周邊陝甘寧蒙缺水地區人民群眾跨世紀祈盼、望眼欲穿的重要水利工程迎來黎明的曙光。

自治區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寧夏正在與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協調,力爭盡快開工建設。借助黑山峽水利樞紐高壩大庫優勢,與上下游骨干水利樞紐構建起全河水沙調控體系,遏制寧蒙河段懸河發展,大幅提高河段防洪標准,切實發揮治黃關鍵工程作用,有力維護黃河生命健康。

1949年9月19日,寧夏中寧,在黃河中央的一個長滿荒草的沙洲上,解放寧夏的談判在此進行。黃河見証了寧夏歷史上一個重要瞬間。如今,這條大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

2020年6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后強調,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個多月后,2020年7月底,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經前期廣泛調研和會上審議討論,《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獲得通過。《實施意見》以治水主線貫穿全文,既將治水內容融入相關領域,又從保障黃河安瀾、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現代水網體系建設、加強流域生態系統建設、發展黃河文化等各方面進行安排部署,明確將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准區、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創造經驗、打造樣板。

讓綠色成為先行區建設最鮮明的底色。寧夏全面加強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構建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屏障,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改善水土流失狀況,有效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將河湖長制上升為法律制度,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打造幸福河湖﹔按照“一河雙線三帶四區”布局,統籌上游下游、岸上岸下,分區分類對黃河寧夏段進行一體保護治理,打造百年防堤,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2020年6月以來,自治區堅決落實“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要求,加快破解“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出台了《關於落實水資源“四定”原則深入推進用水權改革的實施意見》,通過優化分配用水量、精細核定用水權、合理確定用水價、構建市場化交易機制、建立監測監管體系,推動水資源向高效益領域流轉﹔編制了《寧夏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用水保障方案》,以高標准供水保証體系建設支撐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用水安全﹔深入推進農業節水領跑、工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普及、節水減排開源、科技創新引領“五大節水”行動,出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行業用水定額(修訂)》。

“共產黨好,黃河水甜”。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歷史節點,這句朴素的話代表了全區各族人民群眾感恩黨的心聲,也宣示了寧夏人民一心向黨、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奮進心聲。

記者手記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在這片充滿希冀的山河之間,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向水逐夢,帶領人民群眾攔河筑壩、修渠架槽,矗立起一座座治水興水的豐碑。當我所到之處,遍聞“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心聲時,一種作為共產黨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從今天走向未來,吾輩必當勤勉,砥礪初心耀中華。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