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珍惜定格的历史 守护不朽的文明

宁夏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2024年03月16日08:34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

宁夏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并留下了岩画、长城、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历经千年岁月的文物瑰宝。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古老的文明,在21世纪的今天熠熠生辉。为了保护他们,宁夏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接续努力、持之以恒,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光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凝聚精神力量。

文物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光彩

宁夏文物家底丰厚。多样的自然环境,激荡的历史变迁,丰富的文化因素,在宁夏交融汇聚,留下了包括西夏陵、姚河源、水洞沟在内的3800余处辉煌灿烂的不可移动文物。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建军说,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彰显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守住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根。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顶层设计不断完备,文物家底更加清晰,文保工程有效推进,描绘出一幅幅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绚丽画卷。

宁夏先后公布了5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录,37处不可移动文物先后8批次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线”范围,并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张图”管理。 (下转第四版)

珍惜定格的历史,守护不朽的文明。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随地势分布着9座王陵和200余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如今,西夏陵申遗工作稳步推进,在文物保护方面已完成9座王陵和44座陪葬墓加固保护、北端建筑遗址回填保护、西夏陵安全技术防范、遗址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工程,提升了文物本体安全和安防、技防能力水平。

“十三五”以来,宁夏已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0余项,完成近2000件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工作,构建起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考古实证:文明探源的宁夏贡献

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今天,宁夏考古已走过百年。

“通过对周家嘴头遗址的发掘,证明宁夏南部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也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就已遍布宁夏南部地区,当时的中华文明已经传播并影响到这里,使这里进入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负责人张玉说。

近年来,宁夏围绕“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开展了一系列主动调查和发掘工作,基本建立起宁夏考古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隆德县周家嘴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宁夏的新石器文化年代从距今5000年左右提前了近千年。

周家嘴头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是宁夏近些年考古研究工作的生动注脚。100多年来,宁夏考古人历经数次科学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建立了宁夏地域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丰富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内涵。

器物承载文明,文明通过考古挖掘重焕生机。在一代代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件件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一处处遗迹得以延续生命。宁夏考古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相继开展了灵武水洞沟和青铜峡鸽子山旧石器时代遗址、隆德沙塘北塬和周家嘴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盐池张家场汉代城址、贺兰县苏峪口西夏瓷窑址、固原开城安西王府元代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了宁夏贡献,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的宁夏地方发展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2023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贺兰县苏峪口西夏瓷窑址从全国43项考古发掘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6项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评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截至目前,宁夏共有2个项目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同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挖掘,就是要在传承已知的同时,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探索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是宁夏考古人孜孜不倦的目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

文化传承:把宁夏的文物故事讲好讲活

“银壶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集中凸显了这件中亚舶来品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地位,考究其出处,壶把上端的人物头像与波斯萨珊人物形象不同……”2023年6月13日,鎏金银壶“出差”归来后的首次亮相,让固原博物馆冲上了“热搜”,文物爱好者纷纷点赞这件镇馆之宝。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宁夏已建成各类博物馆75座,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人均博物馆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各类博物馆引进和推出原创性展览达400多个,参观人数达4000万人次。

“一个博物馆就像是一所学校,馆里的文物便是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文物‘张嘴说话’,为参观者讲好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指着栩栩如生的出行仪仗俑说。

文物“活”起来了,讲好宁夏文物故事,便更加精彩。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前夕的一次展览,让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鹏感触颇深。作为澳门博物馆引进的展览项目,“丝路古忆——西夏文物特展”共吸引了澳门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14万人次参观。“此次展览是宁夏与澳门两地文博机构的首次文化交流,我们就是要在交流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让时光与远方相连。”李鹏说。

宁夏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琉璃鸱吻”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种口味的文创雪糕,文物跨界与美食联动,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成为博物馆里的流量担当。“我们早就在网上关注过这款雪糕,现在终于品尝到了。”来宁夏旅游的广东游客潘小青感受到,文创产品让一向神秘的文物和游客更亲近了。

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宁夏不断深化文物价值挖掘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讲“活”宁夏文物故事,不断夯实文化传承之基。充分展示宁夏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群众生活。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文物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文博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公众近万人次参与。

“十四五”期间,宁夏将全面加强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扎实做好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利用,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物活化展示利用,围绕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目标,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强有力支撑。(记者 王 刚)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宁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
  人民网银川3月14日电(李甜甜)3月14日,宁夏检察院召开“检察力量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新闻发布会。会上,自治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杨洋介绍,2023年以来,宁夏检察机关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相融合,共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33件67人,侵犯知识产权9件17人。…
宁夏:查隐患建机制 守牢校园食品安全线
  人民网银川3月13日 (记者穆国虎)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压紧压实学校及相关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防严管严控学校食品安全风险,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安办会同教育厅、公安厅、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厅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在全面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方面,梳理学校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加强日常排查;定期开展鼠(虫)害消杀,配齐配全三防等设备设施;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行为,做到烧熟煮透食品、分开存放生熟食品、彻底清洗消毒餐具用具、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配送食品等;全面推行运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随机抽查食堂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落实陪餐制度和计划,明确陪餐人员和要求,做好陪餐记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