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未了 共赴新征程
2017年福建省漳州市对口帮扶海原县以来,两地加强合作,以“漳州所能”补“海原所需”,有力推动了海原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闽宁对口协作向基层延伸的生动样板。
今年4月14日,海原县“一主四特”产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福建厦门顺利召开。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个,总签约资金1.14亿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总计可达1.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这是闽宁区域协作,帮扶海原的最新成果。
携手与共,托起振兴新希望。2022年,海原县共争取到闽宁协作资金71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闽宁协作 海原劲吹“蘑菇风”
2022年7月,得知县乡在大力推广闽宁协作菌菇种植项目,贾塘乡贾塘村村民田金虎跑到邻乡种植户大棚里了解蘑菇种植过程和效益后,开始尝试种蘑菇。他把家里的菜园建成200平方米的蘑菇棚,海原县闽籍企业闽宁百草园菌菇园区为他和几位合作村民提供1.2万个菌菇棒,并进行全程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手把手将福建菌菇种植技术教给他们,海原县闽宁资金还给予每棒3元补贴。
按时浇水、控制好温度、湿度……在“保姆式”技术指导与自己的悉心种植下,去年下半年3个月间,田金虎仅靠种植菌菇就收入2.5万元。“20天就能出一茬,价格也不错,对种植户来说,这个效益是相当好的。”田金虎说,这个产业不错,今年他把菌菇棚扩大到200平方米了。5月10日,福建漳州市援宁(海原)专技队队长张晓龙,带着队员走进三河镇富陵村种植户的蘑菇棚。看到一棚棚长势良好的蘑菇,他高兴地对农户说:“这些好蘑菇就是好收入啊,你们都富起来了,咱们闽宁协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闽宁对口帮扶菌菇项目自去年在海原推广以来,共培训种植户8期300余人次。利用农户肉牛“出户入园”,牛舍改菌棚,种植户已由三河、西安两镇扩大到高崖、七营、贾塘等6个乡镇。目前海原县菌菇种植户328户、种植128万棒,投入闽宁协作专项资金600余万元。种植总收入达7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2.2万元。
闽宁协作 让“好医术”扎根海原
2022年6月,刚刚留德回国两年多的白利平作为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从两千公里外的厦门,来到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为方便老百姓就医,白利平首先成立了胃肠专业组,推行导师制,以“师带徒”培养方式,选派优秀业务骨干跟师学习,通过讲座、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以具体病例带动整个专题,并组建学习微信群,定期发送学习资料和手术视频。
“既然来帮扶,不仅要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来,更要实实在在地培养本地人才,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树立信心,争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把大医院的诊疗流程复制下来,规范医疗行为,遵守医疗原则,最终给老百姓带来放心又舒心的就医体验。”白利平说。
海原县史店乡的张阿姨患便秘20余年,尝试各种方法没有好转,反而日益严重,失眠焦虑,体重下降近10斤。听说海原县来了帮扶专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白利平。白利平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决定为她实施手术,整个手术历经6个多小时,非常顺利,而且术后腹部无瘢痕,效果立竿见影。一家上下感激万分,专门邀请白利平及团队去家里做客,端上本地人待客的“手抓羊肉”。
“这是宁夏地区首例NOSES结直肠全切手术,我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如今在我们海原县成功实施,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信心。”白利平同事田士林激动地说。为了将这项微创技术在宁夏进一步推广,白利平带领团队积极申报了宁夏科技惠民计划,获得科技厅立项,实现了海原县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多年来,“组团式”医疗帮扶取得了显著成绩,厦门中山医院帮扶队长兼海原县人民医院院长徐国华说:“从手术到科研,从解除老百姓疾病痛苦到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帮扶专家们把海原县当做自己的家。为了给自家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让我们把这项事业进行到底!真正做到让好的医术扎根海原,造福海原人民。”
闽宁协作 让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纺织车间缝纫机飞转,电脑刺绣车间机器轰隆,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机器……5月10日。在海原县闽宁科技园,一件件经海原妇女双手加工制作的服装、刺绣,远销到了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定制的棉衣正在闽宁科技园加紧生产。
近年来,在闽宁协作下,海原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产业带动作用、政策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以增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多举措加强闽宁科技园建设,从最初的小微企业,到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海原县农村妇女的“幸福园”。
今年31岁的杨丽就是这200多人中的一员,经过1年多的历练,经她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一件件加工完成的棉衣成品赫然眼前。而对于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杨丽笑着告诉我们,她相当满意。
从干农活到做产业,农民摇身变工人,闽宁科技园成为海原农民致富的“摇篮”。杨丽和家乡姐妹们的生活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正发生着变化,在海原县闽宁科技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据了解,2019年,海原县依托闽宁协作,筹资1.47亿元建设闽宁科技园,先后引入闽宁纺织、闽宁电脑刺绣、卡立方等企业落户园区开展服装服饰加工、电脑刺绣和智能卡制造,使越来越多的海原家庭妇女成为产业工人,月收入达3000元至5000元不等。
近年来,在闽宁协作下,海原县依托闽宁科技园,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县加工生产服装、袜子的纺织企业有6家,全县建有纺织扶贫车间16个,从事纺织的妇女有1000余人。引领妇女群众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让妇女撑起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闽宁协作 海原不断拓宽“援”动力
为着实提高“观念互通、思路互动、作风互鉴”成效, 2022年以来,漳浦、海原互访交流达到7批次100人次。漳浦县17个乡镇34个村先后与海原县17个乡镇34个村结对帮扶;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有限公司、漳浦县益才果蔬有限公司、万安农场3家企业与海原县海城镇武塬村、曹洼乡白崖村、关桥乡王湾村及漳浦县青商会、漳浦县总商会2家社会组织与西安镇西安村、三河镇鹭海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投资180万元支持九彩乡马圈村实施闽宁协作生态建设(经果林)示范村建设,结对帮扶不断深入。
立足海原县农副产品品牌资源优势,漳浦、海原两县积极拓展“特产馆+展会+工会+电商”等销售渠道,推动消费帮扶产品进入福建机关、企业、社区、商超,加强对接与推介,促进“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目前共销售海原县农特产品2.02亿元,形成了“产地直销”“西货东卖”消费帮扶新模式。闽宁劳务协作稳步推进。加强劳务中介组织及劳务经纪人培育。建立海原驻福建漳浦劳务服务中心,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建立劳务基地。2022年,海原通过包车、乘机等“点对点”向福建输送务工人员572人、脱贫劳动力91人,福建省共为海原县184名脱贫劳动力兑付交通跨省就业补贴176.4万元。
2022年5月中旬、7月中旬,以“闽宁协作漳海情 不忘初心再扬帆”为主题的漳浦·海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在漳浦、海原举行。通过交流活动向两地人民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秀美的地域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漳浦、海原两地闽宁文化协作取得的成果,打造两地“闽宁文化协作”新品牌,有力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和发展,推动新发展阶段闽宁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科技人员、挂职干部、援宁医生、援宁教师、闽商……年复一年,一批接着一批,向海原会聚,成为助力海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山海起新潮,闽宁情更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原在闽宁协作大背景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舞台上正续写新篇章。
(来源:海原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