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智能温棚里的新“住户”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有一片温棚养殖基地,但这250栋现代化全程可控的温棚中“住”的既不是蔬菜,也不是鱼虾,而是螺旋藻。
2017年,德希恩实业(宁夏)有限公司流转枣香村1000亩盐碱地养殖螺旋藻,以马来西亚德信控股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为后盾,将引进的藻种进行混合驯化,通过实验室培育养殖—试验棚培育养殖—养殖温棚试养殖等多次改良后,成功培育出适宜本土气候生长的螺旋藻品种。
“天然、绿色、健康、安全是我们永恒的主题。”4月15日,记者在宁夏德希恩生物研发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生产主任扈现栋如是说,“智能化养殖温棚就是螺旋藻生长的‘家’,不仅为其遮风蔽雨,还隔绝了污染。”
走进其中一栋独特的温棚,扈现栋向记者介绍,这是螺旋藻保育阳光房,棚内的大水池是育藻池,也是螺旋藻生长的“幼儿园”。只见育藻池中水车不停地翻转,推动着池水掀起层层波浪,“这是为了让螺旋藻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便于它均匀地吸收培养液”。
育藻池西边的墙体是装满了绿水的玻璃器皿,据介绍,这是藻类发生器,一方面用来展示,另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螺旋藻的生长状况。由于育藻池中的藻只有3毫米至5毫米,肉眼只能看到绿色的水,看不到藻类的状态,而通过藻类发生器,则可以看到细细碎碎絮状物的藻种。
扈现栋告诉记者,育藻池里的水是循环流动的,当其可视度达到4厘米,池中的藻种便可通过管道移送到外部250栋养殖大棚内。
“枣香村大多为盐碱地,且当地光照充足,这些都是螺旋藻生长环境的必备条件。”扈现栋说,夏季光照充足,螺旋藻在养殖大棚里生长4天至5天便可进行采收,“1栋棚年产螺旋藻干粉800公斤至1000公斤,1吨螺旋藻干粉市场价约为8万元,公司年产螺旋藻干粉200吨以上,产值可达42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螺旋藻生产周期短,每星期仅采收一次,采收后经过搅拌过滤、离心提纯、喷雾干燥后收集半成品,最后由机器研磨成粉末状,深加工成螺旋藻压片、螺旋藻方便面、螺旋藻咖啡等,产品主要销往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匈牙利等国家。
近年来,石嘴山市不断优化水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导,加快低值水产品、水产保健食品综合开发,促进水产加工业向纵深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产加工产品不断涌现。其中,通过实施“以渔改碱”,以螺旋藻养殖与加工为突破口,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且为北方地区盐碱地生态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据悉,2021年石嘴山市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14.51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29万吨,渔业产值7.46亿元,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97%。(记者 张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