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人民日报看宁夏

春耕一线:农业技术员的一天

记者 张 文
2022年04月06日09: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汪哲平

春暖风徐,宁夏平原的千里沃野生机盎然:拖拉机牵引着各类农机在连片的田地里来回作业,新种的麦苗奋力吐着绿芽。这一切,徐占国看在眼里,喜上眉梢:“小麦春播因降温推迟了3天,出苗却一天都没耽误,看来今年又是个丰年!”

今年58岁的老徐,已在银川市贺兰县农技中心做了30多年农技员。每年春耕他都会异常繁忙:跑农田、查农资、看水利……记者跟随他蹲点田间地头,体验火热的春耕一线。

新增套种,向每亩地多要100公斤粮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走在常信乡田坎上,徐占国神情严肃:“这几天就要种大豆和玉米了,可不敢大意!”

说话间,田坎两旁不时出现的大片绿苗,是一个月前已经种下的小麦。“这是宁夏专门开发的优良、早熟品种,亩产少说有500公斤!”迎风生长的麦苗惹人怜爱,老徐停下脚步,小心翼翼踏进田间细看。

每株苗上都是两片绿叶围着一簇嫩芽,“长得好啊!前几天还是‘一叶芯’,今天已经‘二叶芯’了!”徐占国表示,“春耕首战告捷,接下来要看大豆的表现了。”

三句话不离大豆,老徐的重视是有原因的——今年农业农村部下达宁夏大豆玉米套种任务80万亩,县里很多乡镇都是第一次采用这种模式,就是在以前单独种植玉米的地里,现在同时要种植大豆,做到玉米稳产的同时,能增收一茬大豆。他告诉记者,玉米套种大豆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技术探索,只要为农户做好技术保障,每亩玉米地可增产大概100公斤大豆。

说话间,老徐已来到立岗镇幸福村村民刘立新的屋外。“我那1000多亩小麦已经种妥了!留的400多亩玉米地套种大豆,麻烦再帮忙瞧瞧!”刘立新对老徐说。

刘立新的农田就在不远处。徐占国跟着他来到地里,先是蹲下细细翻看土壤,又站起来粗略地目测了农田的宽窄,最后一边拍掉手里的土,一边满意地说:“不错,土都碾细磨平了,再养一养就能翻地播种。”

“这是第一次套种,我加了10多个微信群,有本地农机公司的,也有外省种植大户的,每天看大家讨论套种的要领,心里基本有数了。”刘立新言语间透露着信心,种粮近20年,小麦、玉米的种植早已轻车熟路。为了做好今年的玉米大豆套种,他不仅上网自学,而且找了不少专家请教,笔记都写了五六十页。

“放心,套种播种的时候我会来地里盯着,出不了错。”临别时,徐占国的这句话,更让刘立新吃下了定心丸。

科学播种,确保农作物茁壮生长

“老马,在家没?我们来躲躲太阳。”春日下午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在村里走访了大半天的徐占国又累又渴,敲开幸福村村民马学明的家门。

“农资公司昨天送来了大豆的种子,我们正打算拌种呐。”马学明从麻袋中抓起一把金黄色的大豆种子递到记者手里,一股淡淡的豆香扑鼻而来。

“这叫宁豆7号,产量高,抗倒伏,是宁夏农科院自己培育的。”徐占国拿过一颗细细摩挲:“这个品种好,成熟的时候能长90多厘米。”

院坝内的两个大大的塑料桶格外显眼。马学明把徐占国拉到塑料桶旁问:“徐技术帮忙看看,拌种的料弄对没?”

“你记住一个比例就错不了:10公斤种子用30毫升制剂搅拌。”徐占国一边说着,一边弯下腰捞起桶里的大豆种子闻闻:“这个气味没问题,放心。”

拌种,是春耕播种前对种子用菌剂进行处理,使其更容易在土壤中存活、发芽。

“播种前要记得做好种子包衣。”徐占国提醒老马,种子播种前不但要拌种,而且还要用另外的制剂对种子进行包裹,俗称包衣。“种子下地后能迅速吸水膨胀,随着种子发育和幼苗生长,包衣制剂的各种有效成分会缓慢释放,帮助种子幼苗抵抗病虫害、加快生长发育。”他说。

如今,生物制剂等各类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春耕生产,确保作物在生长阶段万无一失。“这片田地刚用平地机压过,但是还没压细。”徐占国来到马学明房前的农田,仔细查看土地的平整程度:“看,还有成块的土块,这可不行,最好再让平地机压一遍。”

“放心,我今年虽然只套种了100亩,但准备工作肯定要齐备,绝不打马虎眼!”马学明告诉记者,国家有撂荒地整治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政策,今年为了鼓励玉米套种大豆,又增加了每亩350元的套种补贴,只要认真种粮食,农户绝不会吃亏。“我作为种粮大户,一定把粮种好。”他说。

节水增效,不浪费春灌的每一瓢黄河水

在立岗、常信等乡镇的几个村走访了一天,不知不觉,时间已至傍晚。正要启程往回赶,徐占国的手机响了起来。“过阵子就要春灌了,我担心麦苗喝不饱,想额外申请去抽渠里的水可以吗?”电话那头,传来常信乡丁北村村民樊军焦急的问询。

“看看去!”不到10分钟,徐占国便驾车来到樊军的家里。“去年11月做了冬灌,地里就不会缺水,加上这次春灌,你的禾苗不会喊渴的!”趁着点点星光,老徐绕着樊军的麦田和玉米地转了一圈,劝慰他道:“现在提倡节水增效,庄稼能喝饱就行,灌水太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还白白浪费金贵的黄河水。”

在贺兰县,庄稼人对黄河有着诚挚而热烈的感情:这里地处宁夏平原,黄河穿城而过,一直都是当地农业灌溉最主要的来源。徐占国告诉记者,黄河的水量紧张,宁夏“以水定产”,将农业取水配给细化到区县,农作物灌溉由田间水渠实行定量控制,而不是任意取水、大水漫灌。

在徐占国看来,以水定产,定量灌溉,既能让作物“喝饱喝好”,又不会因为农户贪心多灌造成“淹苗”减产,同时能节约黄河取水,一举多得。“比如小麦,实行定量灌溉,相比早些年农户自行漫灌,一亩麦田每年至少节水300来斤,同时增产两成。”他说。

在节水的总体要求下,冬灌愈发显得事半功倍——每年11月,老徐都会提醒乡镇按时开闸,让农户们在严冬之前给地里灌上一遍“储备水”。

这是每年大地上冻之前,母亲河对这片千里沃野的亲抚。沁入大地的黄河水不仅有助于防风固沙,而且能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起到涵养水源、减少病虫害的效果。“可以说,春耕始于冬灌。”徐占国告诉记者,只要做到按时冬灌,春耕后再做到按时追肥、补灌,丰收便指日可待了。

“水稻每年要灌水4次,其次是小麦、玉米。近年来,为了节约黄河水,宁夏提倡种植耗水少、性价比高的粮食作物。”为樊军讲解小麦春灌、追肥的要领后,时间已是深夜。回程的路上,徐占军明显轻松不少:“农业结构在优化,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来没变。干了一辈子农技员,眼瞅着春耕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也在不停学习充电,就是想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点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6日 第 02 版)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