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窯兒村增收記

寧夏海原縣關庄鄉窯兒村,位於西海固腹地,地處海原縣南部,距離縣城65公裡,被大山環抱著。貧窮、偏僻、閉塞,讓這個小山村一度淪為“深度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
窯兒村。朱波攝
“如果海原是一口鍋,條件好的鄉鎮處在鍋沿上,關庄鄉窯兒村則是在鍋底子上。”海原當地人用“一口鍋”道盡了窯兒村的困難。2018年,窯兒村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產業創新為引擎、多方協作為支撐,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零到年收入過百萬元的變化。
在窯兒村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同時,村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長。2019年至2024年,窯兒村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5367元躍升至21950元。
黨建引領破局
提及窯兒村的變化,不得不提村黨支部書記段國軍。
今年53歲的段國軍,曾開車走南闖北干過運輸業,也在鄉裡開過磚廠,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他是一個“有錢漢”。
2008年,段國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這個村子,窮得叮當響,啥也沒有。”段國軍說,一沒陣地,二沒人才,三缺產業,“我都沒心思干下去了”。
2018年,窯兒村被評為“軟弱渙散村”,此時的段國軍“臉上挂不住了”。“人要臉樹要皮,咱要努力一把,得把村上的事辦好,讓村上產業大起來,支部強起來,老百姓富起來。”此時的段國軍將精力投入到了窯兒村的事業發展上。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為了解決“軟弱渙散村”的問題,寧夏實施“四個一”措施,即要求一名縣級領導聯村、一名鄉鎮班子成員包村、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一個機關單位結對。
2018年,海原縣人民武裝部的負責人成為關庄鄉窯兒村包鄉幫村領導、寧夏國有資本運營集團(簡稱“寧國運”)成為窯兒村結對單位,並派出駐村第一書記。各方力量匯聚起來后,窯兒村黨支部推行了“四事管理”模式,即兩委謀事、村代表議事、村干部辦事、村民理事,將黨組織打造成凝聚民心的堡壘。
“先建陣地,一個村,最起碼要有一個像樣的村部。”據海原縣委常委、人民武裝部部長黃振龍介紹,海原縣人民武裝部幫扶窯兒村將閑置的小學改為村部,按照軍營的標准打造,要求干部作風優良、品德高尚,村部環境整潔、衛生干淨。
同時,窯兒村通過“12193”黨建工作模式,將窯兒村黨支部從“軟弱渙散”蛻變為“五星黨支部”。12193模式,即1個支部引領、2類人才培育、1套機制保障、9大產業支撐、3項服務融合。“五星黨支部,全海原縣就三個,我們支部是其中之一。”說起“五星黨支部”,段國軍的神情有了“傲嬌”氣。
2019年,窯兒村在海原縣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行村集體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量化,成立了村經濟合作社,建成小秋雜糧加工作坊、軍民油坊兩個村集體經濟實體。
三張發票。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2019年12月,我們開出了三張合計1.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值稅發票,這標志著我們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獨立經營的‘完全’法人身份。”段國軍說,窯兒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如今,窯兒村生產的胡麻油、蕎麥面、粉條、洗衣液、洗手液、防凍液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銀行賬戶有活期存款135.6萬元,有存貨、應收賬款70余萬元,還有40頭牛,130隻羊……
“我們的未來,不止這些,我們還有許多想法沒有實現。”段國軍說,他們計劃搞跨村聯建,帶動關庄鄉其他的村子一起發展﹔購買大卡車向外運輸貨物,降低物流成本﹔希望全縣干部職工做窯兒村的推銷員,讓窯兒村的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要是將窯兒村干成一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過1000萬元的村子,會是什麼樣的情景?”段國軍暢想著窯兒村的未來。
產業融合造血
“窯兒村有什麼,能發展什麼,怎麼發展……”段國軍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在為村子謀劃著未來。
“我們村的老百姓有種植胡麻、秋雜糧的傳統。”段國軍說,他們立足特長,深挖小秋雜糧潛力,注冊“壟地香”商標,融合石磨工藝與現代磨面技術,推出蕎麥面、古法壓榨胡麻油、蕎皮枕頭等農副產品。
在海原縣人民武裝部和寧國運的幫扶下,窯兒村建成軍民油坊,在兩家幫扶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6年共銷售胡麻油520噸﹔窯兒村將油渣變廢為寶,賣給當地養殖戶,實現46萬元收入。軍民油坊建成后,帶動關庄鄉300多戶農民種植胡麻3000畝。
窯兒村磨坊。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蕎麥磨成面粉,銷往全國各地。而蕎麥皮,則通過刺繡枕套包裹,制成蕎皮枕芯,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此舉讓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了30%。
如果說立足當地特色農業是因地制宜之舉,那麼發展工業則是守正創新之舉。2023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8部門印發了《冬季清潔取暖項目實施工作方案(2023—2025年)》,該政策出台后,段國軍發現了商機。
段國軍與“兩委”班子成員調研發現,海原縣“空氣能”(空氣源熱泵熱水機)設備防凍液依賴外購。“清潔取暖勢在必行,咱可以生產防凍液。”段國軍說,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商量后,向海原縣人民武裝部和關庄鄉黨委匯報了此事,大家不謀而合,一致同意“辦廠子,生產防凍液”。
窯兒村的特產。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2024年,窯兒村一邊投資40萬元建設防凍液加工車間,一邊派專人外出考察學習生產技術。2025年1月,窯兒村承接當地200噸清潔能源採暖防凍液生產項目。為了高質量保障防凍液的供應,窯兒村開足馬力趕訂單。截至2025年3月,已生產防凍液300余噸,實現產值80萬元。據介紹,2025年一季度,窯兒村預計能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
除此之外,窯兒村還注冊“保康淨”品牌,將產業鏈延伸至洗滌用品領域。2024年,“保康淨”投產首年營收20萬元。
有了產品,還要銷出去,窯兒村在幫扶單位海原縣人武部與寧國運的支持下,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同時,段國軍積極拓展線上銷路,做起網絡主播帶貨,創下馬鈴薯單筆90噸訂單紀錄。
如今,窯兒村村集體經濟孵化園已涵蓋7大實體,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的全產業鏈。
多方幫扶致富
如今,當地人還會把海原比作“一口鍋”,但窯兒村不再是鍋底子上的村庄了。
窯兒村能致富,離不開政府、企業、軍隊的幫扶。說起各方的幫扶,段國軍如數家珍:“縣人民武裝部投資70萬元打造軍民油坊,將國防教育融入產業發展﹔寧國運注資22萬元建成小秋雜糧加工坊﹔還有肉牛養殖……”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窯兒村能有今天,離不開各幫扶單位的大力扶持。”段國軍說,正是有了大家的幫扶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窯兒村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2萬元,村黨支部成為了“五星級”黨支部。
黨建好、產業強、百姓富,自然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2024年,海原縣委、縣政府組織四套班子成員、各部門各鄉鎮負責人到窯兒村觀摩學習。
當段國軍講到村子產業現狀與發展成就時,有人提出了質疑。“有你說的這麼好嗎?”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段國軍記憶猶新。“我沒有作任何解釋,只是拿出手機,打開短信,當我展示了賬上70多萬元活期存款時,再也沒人質疑了。”截至2025年3月20日,窯兒村村集體賬戶余額已有135.6萬元。
窯兒村文化大舞台。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村集體有了錢,能做的事就多了。窯兒村打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廣場,通過戲曲表演、文明實踐積分超市,移風易俗、激活內生動力。“愛心洗衣房”年服務超千件衣物,“便民理發屋”惠及300余人次,特殊群體生活難題迎刃而解。
春分已至,窯兒村的老百姓忙起來了,機器轉個不停,段國軍等人手機綁定的銀行賬戶進賬短信又響了,大家伙看著銀行賬戶上的一長串數字,默默念著:“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