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有文化的傳承,有生活的態度,有煙火的味道

金貴大集,不只是集市

2025年02月01日09:2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1月27日,賀蘭縣金貴鎮的大集上人聲鼎沸。這天是金貴的集日,也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大集。上午9時,人們從四處趕來,熙攘的人群中,彌漫著濃濃的年味與煙火氣。

  64歲的馬進孝帶著家人,駕車從銀川市金鳳區趕來購買年貨。10多年來,每月趕兩次大集,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大集的生活氣息濃厚。”沉浸在大集喧鬧的氣氛中,馬進孝樂而忘返。

  大集上,各種商品琳琅滿目。牛羊肉熟食香氣四溢,地方傳統面點精致誘人,特色農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從東到西,沿著街道兩邊排開的攤位,紅彤彤的辣椒、新鮮的西紅柿、筋道的手工粉條、酥香的肉丸等“土特產”,吸引著一撥又一撥的顧客駐足購買。

  “收款10元”“收款30元”的收錢語音提示此起彼伏,35歲的吳彬忙個不停,一碗接一碗給排隊的顧客盛麻辣燙。鍋裡的食材在滾燙的湯汁中翻滾,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從我爺爺開始,到我父親,再到十五年前我接手,我們祖孫三代在金貴大集上經營小吃店,有五六十年了。”吳彬說,正常每集線上能賣出3000多單,這幾天線上更是賣出了5000多單,加上線下,營業額輕鬆突破兩萬元。

  從最初兩三平方米的露天小攤,發展到現在兩百多平方米的餐廳,金貴大集成就了吳彬,他也親眼見証了金貴大集由簡至繁的巨變。

  “我爺爺和我爸那個年代,金貴的集市是泥土路面,路邊搭頂帳篷、支張桌子就能撐起一個門店。”在吳彬眼裡,生意火爆除了家傳手藝深受顧客認可外,集市自身的硬件設施、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關鍵因素。

  金貴大集見証了歲月的變遷,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靜靜地訴說著古今故事。一個個攤位,宛如時光的容器,盛滿了大自然的饋贈。

  大集逢日期尾號1、4、7開集,已走過了89個春秋。1936年前后,集市遷至保家戶,有了農貿市場雛形。1995年至2000年,農貿市場在發展中漸成規模,成為當時很有特色的農村集市。

  2003年,賀蘭縣吳洋金貴市場經營有限公司接手后,對集市進行“劃行規市”,設置農產品交易區、美食街區、牲畜家禽交易區、日用百貨交易區、服裝交易區8個經營區,並進行企業化運營,使大集逐漸成長為農產品購銷和生產生活物資購置的主要集散地,輻射周邊50多個村。

  “我是在抖音上看到這邊大集比較有名,就約上妹妹一起來逛逛。你瞅瞅這辣面子,純手工磨的,聞著就香。”35歲的張慧和妹妹專門從銀川市興慶區來金貴趕集,她們開心地向記者展示著剛買到的土特產手磨辣椒面。

  50歲的賀蘭縣居民段仁明是大集上的常客,從兒時到知命之年,趕大集對他來說已成為一種情懷。“我五六歲時,爺爺就經常帶我來趕集。小時候嘴饞,麻辣燙是必須來一碗才能回家的。”段仁明說。

  金貴大集的繁華,不僅成就了當地生意人,也吸引內蒙古、雲南、河南、安徽等地商戶紛紛入駐。來自河南的魯俊偉便是其中之一。從10年前的4米長小攤到如今的12米聯排大攤,他的收入也從3位數漲到了5位數。“每逢節日,趕集的人特別多,忙不過來,就雇人幫忙。”魯俊偉說。

  金貴大集,凝聚著歲月的溫情與質朴,承載起無數人的回憶與夢想,架起連接城鄉的橋梁。這裡,不僅是一個集市,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的態度,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

  “2024年,金貴大集憑借全年109個集市、平均交易額100萬元的優異成績,成功入選寧夏十大鄉村特色集市之一。”金貴鎮副鎮長石學文介紹,現在集市擁有商戶300余戶,日常客流量達5000人至1萬人,逢年過節時更是高達3萬人,年交易額突破1億元,大集名副其實。(記者 剡文鑫 王若英)

(責編:穆國虎、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