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王文娟:山海情深 愛拼才會贏

裁剪、縫紉、熨燙、封裝……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富貴蘭車間,一百多位當地婦女在工位上忙碌著,按照不同的分工從事著各自的工作。王文娟,是她們當中的一員。
富貴蘭車間。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王文娟的老家,在寧夏西吉縣白崖鄉。西吉,位於寧夏西海固腹地,是寧夏最后一個脫貧摘帽的縣區。
“貧窮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如果當初沒有遇見福建支教老師,可能我也不會有走出去看看的想法。”如今,作為富貴蘭車間包裝組組長的王文娟回想起過往,仍記憶猶新。“這是一段美妙的山海情,與福建結緣,讓我明白:愛拼才會贏。”
希望的種子在發芽
1996年,福建與寧夏兩省區建立了對口協作關系﹔2000年,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閩寧兩省區確立了教育共建幫扶協作關系。2001年,來自福建莆田的支教老師郭瑞鶴被組織分配到了西吉縣白崖中學,成為了讀高中的王文娟的數學老師。
從未離開過西海固大山的王文娟,從這位福建老師口中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一切都是新的,從未接觸過的新知識、新世界。”郭瑞鶴老師給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描繪著外面的世界,讓這些山裡的孩子有了對外界無限的想象。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福建的天地,像一粒種子,埋進了王文娟的心裡。
“即便考不上大學,我也要想辦法出去一趟,看看外面的世界。”王文娟說,雖然她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外面的世界”這粒種子在她的心裡發芽了。
迎難而上 愛拼才會贏
2002年夏天,西吉縣組織動員當地青年去福建務工。
“因為郭老師是莆田的,所以我就報名去了莆田。”2002年8月,王文娟到了莆田,成為了一家封閉式管理的電子廠的工人。
在西吉,王文娟和她的姐妹,面對的是大山、土地、牛羊、土豆等,一切都是熟悉的。
到了福建,這一切都變了。一開始,王文娟因為業務生疏被主管批評,但是山裡孩子的執拗與倔強,讓她和姐妹們在新工作面前沒有認輸、沒有放棄,而是迎難而上,克服了困難。王文娟不僅沒有再被主管批評過,還被評為優秀員工。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王文娟順口說出了《愛拼才會贏》的歌詞。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福建人靠著拼搏的意志,敢打敢拼,過上了好日子。在福建,王文娟與姐妹們被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感染。
在福建三年,王文娟沒有回過家。“回家,路費要花不少錢,還耽誤掙錢。”王文娟說,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多掙點錢改善家裡的生活。
安家閩寧鎮 過上好日子
三年時間,一晃而過。
回到西吉的王文娟,結婚了,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平靜。
自從有了孩子,王文娟有了想要離開大山,搬到一個能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地方去的想法。
2013年,王文娟與丈夫決定:搬出西海固,到閩寧鎮去。之所以選擇閩寧鎮,因為這裡與福建有關。搬出大山天地寬。她們在閩寧鎮有了新家,幾個孩子在閩寧鎮讀書。因王文娟有在福建打工的經歷,她順利應聘成為閩寧鎮富貴蘭車間的主管。
“王文娟現在也是‘小老板’了。”據富貴蘭車間負責人黃琦超介紹,王文娟是包裝組的組長,她帶著二十多位員工從事服裝包裝工作。
工作中的王文娟。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富貴蘭車間已扎根閩寧鎮,隨著它的成長壯大,車間裡也成長起來了本地的工人能手,例如馬賀蘭、馬曉紅等,馬曉紅是生產組一組組長,馬賀蘭是生產二組組長。
她們的老家都在寧夏西吉縣。為了擺脫貧困,告別大山,過上好日子,她們通過易地搬遷來到了賀蘭山下的閩寧鎮。
以前,王文娟、馬賀蘭、馬曉紅等在老家靠種地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她們搬遷到閩寧鎮,成為車間工人、電商帶貨主播、設施溫棚管理員,曾經圍著灶台轉的農村婦女,有了穩定的收入,言語間多了一些堅定與自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