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寧夏兩會丨人大代表張永強:打好產業升級攻堅戰 走好彭陽產業發展新路子

人民網銀川1月20日電(記者穆國虎)1月1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后,寧夏人大代表,彭陽縣委書記張永強接受採訪時表示,彭陽縣將打好特色優勢產業升級攻堅戰,以精耕細作的要求和方法,走好“一三二”產業發展新路子。
寧夏人大代表,彭陽縣委書記張永強。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一三二”,即“壯大一產、帶動三產、撬動二產”。彭陽縣,1983年建縣,現轄4鎮8鄉,位於寧夏東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經濟支柱以農業為主。
如何走好“一三二”產業發展新路子,在張永強看來主要有四條路徑,即從結構布局上優化,聚力攻堅重點產業集群﹔從產業鏈條上延伸,聚力攻堅市場主體培育﹔從科技賦能上破題,聚力攻堅產業品質提升﹔從機制創新上著力,聚力攻堅農民增收致富。
2025年,彭陽縣將實施蔬菜大棚維修改造、肉牛“母本轉換”和“見犢補母”、紅梅杏高接改良等工程,推動肉牛、冷涼蔬菜、紅梅杏、朝那雞、烤煙總量分別達到24萬頭、10萬畝、8.4萬畝、300萬隻、1.2萬擔,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煤電聯營2×660MW火電機組工程,建成投產裝備制造維修、煤矸石制肥、精密輸送帶和紡紗項目,積極引進服裝加工和印染企業,培育煤炭、紡織產業集群,園區新增就業崗位2120個、總量達到8270個以上,為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創造條件,拉動城鎮化率突破42%。
同時,彭陽縣將通過深化園區“管委會+公司”實體化運營,新引進農特產品綜合加工中心等龍頭企業4家﹔投資3.6億元實施農業產業項目9個,用活3755萬元產業引導資金,推動龍東食品、微元素食品、傳田科技等重點企業向精深加工拓展,探索開發牛血、牛骨、辣椒醬、桃杏仁精油、預制菜等﹔盤活國有企業資產,做強供銷社參與農產品外銷的品牌。做足“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文章,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投入全社會研發費用3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經費240萬元,實施肉牛純種德系母本轉換、紅梅杏防凍貯藏和延長花期等科技研發項目40個,試驗推廣干鮮椒、烤煙等新品種80個,轉化推廣良種繁育、農副產品加工等新技術17項,探索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公共實驗室,加快LED植物補光照明技術推廣應用。
持續深化與寧夏農墾集團、雲南煙草研究院等6家企業(科研院校)戰略合作,加強與寧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4家高校產學研用創新聯盟,建成投用綠電園區20MW風電,開工建設200MW保障性風電、40MW分布式光伏及“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試點項目,做好園區綠電替代。
此外,彭陽縣還將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探索實施以“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小農戶能力提升工程,盤活用好閑置低效資產,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完善產銷對接機制,新發展合作社28家,培養電商經營人才50名、銷售團隊12支,建立“保底價+市場價上浮”訂單聯結機制,常態化開展“農特產品進高校、進企業”行動,支持企業在西安、成都等地領辦直營門店20家﹔創新市場營銷模式,一盤棋打好“六盤山”系列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彭陽特色產品走俏市場。
“我們充分利用銀昆高速大通道,帶著裝備制造維修、煤矸石制肥等煤炭、石油配套服務企業跑市場,將業務輻射到慶陽、平涼、寶雞等周邊地區。通過努力,把農民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力爭2025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達到18300元。”張永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