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協作 山海情深
福建和寧夏一直是經濟相融的“好伙伴”、民心相通的“好兄弟”、協同並進的“好戰友”。近年來,兩省區深入拓展閩寧協作,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經濟合作、產業發展、人文交流等都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共需”增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情”,譜寫了空間上互嵌、經濟上互促、文化上互動、社會上互融的閩寧協作新篇章。
做優做強“牛經濟”
融僑豐霖基礎母牛繁育基地。西吉縣偏城鄉人民政府供圖
前不久,位於固原市西吉縣偏城鄉下堡村的融僑豐霖基礎母牛繁育基地迎來了第一批牛犢,這不僅標志著西吉縣在肉牛養殖規模上的顯著擴展,還為肉牛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西吉縣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引進閩籍僑企融僑集團固原豐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24年起,計劃分三年在偏城鄉下堡村、大庄村、涵江村、北庄村等村建設基礎母牛繁育基地10座,帶動提純改良本地母牛品種,實現基礎母牛良種繁育10000頭。
位於下堡村的融僑豐霖基礎母牛繁育基地,投入閩寧協作資金500萬元。這批牛犢是從內蒙古通遼地區引入的西門塔爾牛,個個體型健壯。牛犢的引入,不僅為下堡村養殖基地帶來了新活力,也為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挑戰。
為了確保引入牛犢的品質,相關部門不僅對供應地進行了嚴格篩選,從源頭上保証了牛犢的質量,還在進駐基地之前對每頭牛犢進行細致的檢查和防疫處理,確保牛犢無病無疫,能夠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豐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為村民們‘手把手’指導養殖技術,培育了‘本地人才庫’300多名,切實提升群眾的養殖技術,形成了企業有頂尖專家科研攻關、合作社有技術人才常態指導、村組有養殖能手帶頭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做大做強肉牛產業、破解產業瓶頸奠定了科研基礎。”福建省挂職干部林賢春說。
近年來,西吉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借助閩寧協作的契機,培育形成了肉牛、馬鈴薯、冷涼蔬菜、雜糧 (油料)和食用菌等“4+1”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
組團式幫扶顯成效
2024年閩寧職業教育交流研討會。人民網 李甜甜攝
2024年11月18日,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學的三位教師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五中學教育集團四中校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送培送教活動。
2000年以來,福建與寧夏不因山海之遠,跨越2000多公裡,建立教育對口協作關系,奏響了閩寧兩地教育合作的協奏曲。2004年開始,互嵌式派遣234名福建名優骨干教師到紅寺堡區開展支教幫扶活動,組織選派23批次300余名紅寺堡教師赴福建惠安縣、泉州市等名優學校考察交流、觀摩學習、跟崗研修,積極推動23所優質學校(幼兒園)結對幫扶、共建共進。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教育教學改革之路,沉浸式體驗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個性教育等先進教育理念,捕捉前沿教育思想,共促教育理念與時俱進。
2023年以來,福建教育團隊深入紅寺堡調研,結合實際,量身定制科學合理、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發展中長期規劃。在紅寺堡區成立了泉州名師紅寺堡工作站,組建了閩寧中等職業學校聯盟,扎實開展“羅山講堂”“校長論壇”等教學教研活動,閩寧兩地名師“同台會課教研”,構建東西部一體教研模式,教育幫扶由“單向流動”轉變為“雙向奔赴”,人才交流由“單一分散”轉變為“多元集群”,不斷為學校塑造卓越品質,為學生奠基美好未來。
據介紹,2024年,紅寺堡區中、高考優秀率、一本上線率分別提高5.81個百分點、4.8個百分點。中高考成績的提升每年吸引周邊縣市區群眾數千人向紅寺堡集聚。
“‘組團式’幫扶不僅在教育方面,在醫療方面也有顯著的效果。”福建挂職紅寺堡區干部陳榮煌說,開展幫扶以來,實現“診療能力、人才素質、管理水平、綜合實力、群眾滿意度”五個有效提升,尤其是在促進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帶動作用,為解決轄區群眾疾患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交融促發展
2024年11月8日,大地流彩·2024 全國鄉村籃球(村BA)文化展演活動在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鎮、永和鎮拉開帷幕,西吉縣吉強鎮超級引芹隊代表寧夏參賽。
在全國“村BA”大集市上,30余種“西吉好東西”亮相球場,前來體驗和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
比賽間隙,吉強鎮負責人帶領球員和相關工作人員赴福清市音西街道開展閩寧協作互訪交流學習及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深化新時代閩寧協作工作,加強與福清市對口合作。
2021年,福清市和西吉縣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2024年,福清市19個經濟強鎮與西吉縣19個鄉鎮結對,實現西吉縣鄉鎮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結對幫扶以來,西吉縣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好西吉“文學之鄉”的牌子,推動文旅、文體、文學同頻共振,用文化澆灌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福清市與西吉縣建立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機制,將兩地的知名景點、特色文化、民俗風情等有機結合起來,共同開發旅游產品、打造旅游線路、宣介旅游資源,打造福清靈石山與西吉火石寨“姊妹山”、西吉皮影戲與福清詞明線戲聯動宣傳,持續開展“八閩親人寧夏游”活動,為福清籍游客提供餐飲、住宿、門票、購物等方面的優惠,實現兩地文旅資源互補、客源互推、線路互聯、市場互促、政策互享,“山海情”文旅品牌越來越響亮,福建閩歌與寧夏花兒唱響在西吉大地上。
此外,西吉縣深入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宣傳推廣立足寧夏、面向全國的西吉單家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組織開展西吉縣教師赴閩學習交流、兩地名師線上聯合教研、全縣和福建省對口幫扶縣小學學生相約線上、千裡聯學、“雲游將台堡”等活動,打造了教育協作“行走的思政課”。
28年來,一批又一批福建赴寧夏挂職干部,用腳步丈量寧夏大地,尋求精准脫貧與全面振興的接入點,為寧夏帶來了發展理念、人才、技術和資源。一批又一批寧夏赴福建挂職干部,學習、借鑒、干事、創業,持續把“山海情”的故事印刻在福建人民心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