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塞上江南”的稻田節水又“加餐”

跟人民日報記者一起探訪農田“夜灌”

人民日報記者 秦瑞杰 人民網 周航
2024年07月17日12:28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現場評論:

“交明白錢、淌放心水,做細致活,讓老百姓省心放心”,謝建平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2022年,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節水1300萬立方米,通過交易的330萬立方米水權還掙回33萬塊錢,按比例分給了農戶和管水員。

用好每一滴黃河水,立崗鎮探索出的“一把鍬”淌水制度,是寧夏落實“四水四定”、深化水權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深化水權改革,離不開管水機制建設。賀蘭縣作為用水權改革的試點縣,對水資源的“取、供、用、管”全鏈條實施精准管理,通過水價調整、強化監測、優化服務和獎勵措施,促進了水資源管理從粗放無序向精准精細的轉變。特別是對農民用水協會進行了專項審計清算,注銷了不規范的協會,成立了以鄉鎮為單位的灌溉服務公司,提升了灌溉效率和服務質量。以此為契機,立崗鎮才能先試先行,建立寧夏立水源智能節水科技有限公司。

深化水權改革,還需要建立起市場化的交易機制。賀蘭縣引入第三方企業和節水灌溉服務公司,打造水權交易二級市場平台,推動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激活了水資源的配置效率,釋放了節水紅利。“節水越多,能交易的水權就越多,掙了錢,還能返水費,老百姓更有動力。”謝建平這句話,道出了制度引導下基層農業節水的信心。

深化水權改革,更需久久為功,不斷完善政策支持與體系建設。採訪中賀蘭縣水務局局長許暉坦言,作為試點縣,賀蘭縣的水權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根據現實需求一步步完善來的。比如,水務部門在改革前對農業、養殖業、工業等不同用水類型進行了大量摸底,實施用水權的確權和頒証工作。這使得每個用水主體對其享有的用水份額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法律上的保障,第一次把“水資源使用的責任感和規范性”理念普及出來,也為后續的水權交易和水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奠定了基礎。

同時,根據現實需求,賀蘭縣做出了很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探索和創新,陸續頒布《賀蘭縣用水權市場交易規則》《賀蘭縣用水權收儲交易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未來,還將繼續落實《金融支持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四權”抵押貸款貼息資金管理辦法》《賀蘭縣金融支持用水權改革的實施方案》,推動用水權質押貸款。

多方實地採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水權改革目前還存在很多弱點、難點,改革之路還需要繼續蹚著走。水權交易數量還是少,市場規模偏小﹔需水方、提供水權方的兩者對接存在困難,供需難配﹔年年壓減農業水量,節水空間越來越小,基層壓力一直很大﹔每個鄉鎮灌溉條件不同,用水協會、節水公司的管理水平也有較大差異,影響節水效益。

一滴小小的黃河水,背后是一篇大大的“水文章”。水權改革,就是將水的實體與水的抽象的經濟、社會屬性分離,讓“資源”變“資產”,並不斷流轉、代換,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高效配置,產生更多效益。如今,賀蘭縣的5家節水公司160人,便可管理著全縣52.5萬畝耕地的用水,2023年全縣農田節水達1167萬立方米。立崗鎮的老百姓種地幾十年,更是第一次拿到水權交易分紅后“退還”的水費。短短幾年,改革效果可見一斑。

水是寧夏的生命線,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寧夏水利廳曾提出“讓每一滴水都迸發澎湃動力”,這個因黃河而興起的地方已經推行水權改革多年,搭好政策框架,並有了很多落地成效。接下來,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更需要新的思考謀劃,一張藍圖繪到底,水權改革之路,在塞上仍將繼續。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