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塞上“村晚”,沃野飛歌產業興

2024年05月21日09:14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歌手黃亞傾情演唱。

村晚節目精彩演出。

同心縣2024年全國春季“村晚”現場。

“村晚”雜技表演。

廚藝比賽。

游客在選購農產品。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研究確定88個2024年全國春季“村晚”示范展示點,我區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北村、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薛庄村、中衛市海原縣關橋鄉方堡村上榜。與“高大上”的大型晚會不同,“村晚”作為一場在村民家門口舉辦的聯歡活動,究竟有何魅力?連日來,記者深入田間地頭、文化廣場、農家小院採訪發現,一個個散發著鄉土味、煙火氣的節目,讓鄉親們看得入迷,游客直呼過癮,“村晚”正成為鄉村最燦爛的舞台。

村民變“民星” 處處顯“村味”

“養殖種植齊發展,扶貧車間天地寬。山變寶,地生珍,洒下汗水地涌金。”4月29日晚,七星映像、百美薛庄暨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薛庄村2024年全國春季“村晚”在原州區薛庄村文化活動廣場舉辦,村民自導自演的快板節目《鄉村面貌換新顏》作為薛庄村唯一節目登台演出,詞曲內容反映薛庄村近年來的新變化。

活動現場氛圍熱烈,節目形式多樣,精彩的表演點燃了觀眾的熱情,現場掌聲不斷。《錦繡原州好地方》《誰不夸咱原州美》等原創歌曲和快板,詞曲慷慨激昂,生動活潑,好評如潮。56歲的張軍平就是快板團隊的一員。“我們是親歷者,唱我們自己身邊的故事,得心應手。”他自豪地說。

原州區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民唱主角,讓“村晚”活動成為一種新民俗和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載體,有效激發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薛庄村的故事走得更遠,成為原州文旅發展的一張名片。

原州區薛庄村為何能入選2024年全國春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記者了解到,原州區薛庄村是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在寧夏唯一扶持建設的百美村庄項目。該村臨近固原城區,依山傍水,民俗文化氛圍濃厚、鄉村自然資源稟賦、交通便利、農業產業發達。薛庄村立足當前優勢,不斷整合優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

走進清水河畔的薛庄村,記者被沿途的民宿、茶館、採摘大棚等項目吸引。薛庄村黨支部書記徐建東說:“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薛庄村最大的旅游資源集中地,能夠吸引更多人來旅游參觀,從而提高村民收入。”

薛庄村文化氛圍濃厚,民俗文化中心、鄉村大舞台等基礎設施為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村民張萬裡表示,農閑時刻,村民在民俗文化中心聚在一起唱秦腔、說快板、拉家常,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6月,薛庄村百美村庄將正式營業,主要包括田園鄉村、住百美民宿、觀滿天繁星、游‘七星美景’、品舌尖美味。” 原州區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於金紅說。

小村庄也有大夢想,如何讓薛庄村“出彩出圈”?

薛庄村的答案是——依托百美村庄項目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村,以濕地生態為基,促進三產融合,圍繞清水河濕地公園地理環境優勢,建設鄉村文旅產業群,結合文旅、餐飲、農業等,形成“文化+休閑+農業”新業態,建成原州區文旅“芯片”。

薛庄村退伍軍人余鵬“相中了”鄉村建設項目露營地。“看到薛庄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年初便萌生返鄉創業的想法,想借助薛庄村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妻子一起經營露營地。”余鵬說。

高興就要唱出來 今天是個好日子

4月20日傍晚,在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北村的廣場,2024年全國春季“村晚”開演。晚會以熱情奔放的集體舞《春回大地》開場,紅衣舞者手持紫色鮮花翩躚起舞,演繹著同心春日中的勃勃生機。

這場“村晚”舞台設置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北堡子。北堡子始建於1919年。1936年10月22日,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縣宣告成立,政府機關設在王家團庄北堡子,為擴大中國工農紅軍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支持紅軍北上抗日,為紅軍二、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第一次嘗試。朱德、彭德懷、賀龍等紅軍將領曾共商革命大計於此。

本場“村晚”處處凸顯紅色元素:大紅色的舞台分外搶眼,《映山紅》《成長在祖國的懷抱》等節目感人至深……這場辦在村民家門口的“村晚”也很接地氣:上演了不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有花兒、廣場舞、民間曲藝等。小品《陰差陽錯》,演員們操著方言,反映家長裡短,贏得台下觀眾一陣陣笑聲。

“這場‘村晚’是咱們鄉親自編自導自演的,充分展示了新農村和新農民的面貌。”北村黨支部書記王剛表示,現在村上建有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搞得都很攢勁,是全縣鄉村振興的樣板。

整場“村晚”分為“千年古城揚紅旗”“鄉村振興共圓夢”“永結同心開新篇”三個篇章,演出節目呈現出強烈的時代感,彰顯著同心縣厚重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以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作為,通過直播形式向全國觀眾全方位展示。

高興就要唱出來。今年第一季度,同心縣地區生產總值33.84億元,同比增長10.6%,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強。在這場為時1個小時的“村晚”上,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很盡興,盡情抒發著“今天是個好日子”的盛世豪情。

同心縣結合“四季”特點,以家鄉大地為舞台,把好日子唱成歌、編成舞,生動展現村民們幸福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圖景。同時進一步豐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文惠民、以文塑旅、以文興業,展現鄉土特色,傳遞“鄉音”“鄉情”,助力鄉村振興和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不止“詩和遠方” 群眾口袋“鼓”起來

“從央視春晚到海原春季村晚,皆為華夏動人畫卷。”一曲經典的花兒演唱之后,去年寧夏唯一一位參加了央視春晚的花兒傳承人黃亞,一句感言引來現場觀眾熱烈掌聲。

4月19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主辦、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及中國文化館協會承辦、海原縣協辦的“大地歡歌·相約四季”春季村晚成果展示活動,在該縣關橋鄉方堡村梨花小鎮火熱舉辦。繁花綻放的數千畝百年梨園中,歌舞、魔術、戲曲、雜技等文藝表演輪番上陣、亮點紛呈﹔海原特色牛雜、燒烤、章魚小丸子、烤馕、手抓餅、肉夾饃、手工洋芋擦擦等鄉味濃郁的特色美食讓人回味無窮。剪紙、刺繡等非遺國潮集市人頭攢動,漢服游園者絡繹不絕,“璀璨梨園”篝火晚會更是讓游客流連忘返。

據統計,為期3天的方堡村春季村晚成果展示活動,共接待游客10.94萬人次,僅餐飲收入近40萬元,實現村晚效果與經濟收入的“雙豐收”。

“美醉了!”來自固原市的游客李美靜說,盛放的梨花就像朵朵白雲包裹著整個村落,夢幻又迷人。來自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的張凱與親友三家人自駕來到方堡村:“從微信朋友圈看到消息后就來看看,這裡有好多百年以上古梨樹生命力依然旺盛,很震撼。我們嘗了各類小吃,看了節目,體驗了‘泥哇嗚’制作,還參觀了紅軍井和關橋堡紅軍會議遺址,可以說這趟‘輕旅游’收獲滿滿。”

“我們將村晚與時興的村游、村玩等活動‘混搭’,村晚和農產品銷售結合,既抓住傳統鄉風鄉韻的‘村’味、地方特色的‘土’味,又契合新一代游客的體驗訴求,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來了還想來’的文旅體驗。”方堡村黨支部書記方鴻說,從以前的文旅節會到如今紅火的春季村晚,最深刻的感受是:群眾發展意識的覺醒,從過去的“要我干”到現在的“我要干”,參與文旅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文藝演出環節,一曲《南華山下我的家園》大合唱,唱出了綠水青山和致富豪邁,而合唱者均為高崖鄉草場村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64歲的張紅霞便是其中之一。“一直喜歡唱歌,但是以前不會唱,村裡文化大院建成后,經常組織鄉親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慢慢就學會了。”張紅霞說。

游客點贊評論認為,將海原春季村晚推向高潮的,莫過於神奇的水與火、大變活人等令觀眾尖叫的系列大型魔術表演。表演者周明生、趙興榮、張繼琴等來自三河鎮唐堡村興榮文化大院。在大力開展歌舞、秦腔、刺繡等文化活動的同時,該文化大院還創新發展魔術表演項目。“文化大院專門組織魔術愛好者赴變臉魔術之鄉四川綿陽學習魔術表演,並購置各類魔術道具,不斷完善、訓練魔術表演手法。”文化大院負責人趙興榮介紹,他們的魔術表演已小有名氣,從村裡走向縣春晚及周邊縣區。“今年‘五一’當天,有固原市、海興區等3場表演,5月中旬在須彌山,7月在銀川等地都有表演,今年忙得很。”

“海原春季村晚不是臨陣磨槍,而是厚積薄發。”海原縣文化館館長王新林介紹,經多年持續培育,該縣依托農家院落、閑置校舍、村部等維修改建農民文化大院101家,實現所有鄉鎮全覆蓋。培養文化骨干上千人,年平均開展健身舞、秧歌、秦腔、社火、山花兒、小品、快板、剪紙、刺繡等各類文化活動1500余場次,帶動10萬多人次參與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春季村晚帶給人們的不止“詩和遠方”,還讓群眾的口袋“鼓”了起來。“3天賣了4000多元,要不是中間出現小插曲,收入應該能翻倍。”方堡村村民張學雲的海原牛雜在此次活動中賣火了。以前他並沒有這個手藝,是去年通過縣上組織的就業創業統一培訓后,掌握了海原牛雜、涼皮、韭菜盒子的制作方法,有了增收途徑。村民張小龍的燒烤,3天收入3萬多元。喬亞龍的香水梨汁賣出上千瓶,收入2.2萬元。就連全村200畝頭茬韭菜現割現賣一售而空,銷售額達16萬元。“幾乎家家有收入,大伙明顯感受到了村晚的意義。”方堡村第一書記銀奇說。(記者 強永利 杜曉星 王文革 見習記者 郭小立)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