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花兒傳承人,心頭花兒綻放
馬劍龍等寧夏花兒傳承人,不僅關注花兒的歷史,也聚焦花兒的未來。
花兒歌會現場。
馬劍龍(右二)在指導花兒歌手。
花兒“夫妻檔”李文杰、馬黑女與馬劍龍交流心得。
青海花兒歌手瓦小雲獻唱同心花兒歌會。
“花兒”流露天然心性、浸泡泥土芬芳。近日,同心縣首屆西北花兒歌會開唱,來自西北五省區的48位優秀花兒歌手和傳承人獻上精彩演出。其中,由自治區級花兒傳承人馬劍龍指導的部分花兒傳承人組團參加了本屆花兒歌會。馬劍龍痴迷花兒、研究花兒、傳承花兒、唱響花兒,讓這一非遺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綻放新光彩。
傳承
“花兒漫開了好生活”
“馬蓮開花一片藍,農村的舊貌換新顏﹔油潑的辣子醋拌蒜,百姓的生活比蜜甜﹔羅山頂上彩雲間,好花兒賽過了牡丹﹔花兒漫開了好生活,離不開黨的好政策……”
2024年同心縣首屆西北花兒歌會開幕式上,來自丁塘鎮團結村的寧夏花兒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農民花兒歌手馬瑞峰走上舞台,與花兒“夫妻檔”李文杰、馬黑女等8名花兒歌手、傳承人聯袂演唱《舒心的花兒漫上》。這一花兒聯唱,由馬劍龍等人作詞、選曲、記譜,以歌傳情,直抵心扉。台上,一首首經典花兒民歌,征服了台下的父老鄉親,掌聲如潮。
深情唱響,傳承芬芳。放羊娃出身的馬瑞峰自幼酷愛花兒,跟隨庄子裡的大人學會了不少當地的花兒民間小調。成年后,他一邊務工,一邊教工友唱花兒,也根據勞動實踐創作花兒。他演唱的同心花兒小調《灣斷頭的蘿卜》《梁三哥》《一把鍘子九斤鐵》等曲目,高亢婉轉,風格獨特。
后來,馬瑞峰加入同心花兒團隊,在馬劍龍的悉心指導下,潛心學習鑽研,深刻認識了這種流露著天然心性、浸泡著泥土芬芳的民間藝術,更加注重選擇適合自己演唱的花兒小調,運用和把握演唱技巧,體現其歌詞抒情、比興和押韻等要素特征。近幾年,馬瑞峰多次參加國內大型民歌比賽,榮獲中國西部五省區花兒(民歌)大賽銀獎(四人組合)。2019年,馬瑞峰通過層層選拔參加央視舉辦的“中國星夢綜藝盛典”演唱會,把家鄉的花兒“漫”上了央視舞台。
羅山腳下,清水河畔,“花兒”自然“綻放”。同心縣原花兒協會主席楊寶虎聽聞老家舉辦首屆西北花兒歌會,專程從內蒙古趕回。他和馬劍龍一起關注參賽選手,特別是同心籍花兒傳承人的表現。作為中生代花兒歌手,楊寶虎和馬金鳳堪稱連接同心花兒過去和現在的橋梁式人物代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楊寶虎能編會演,博聞強記,舞台表現力強,最拿手的就是領唱在同心地區流行的花兒《四季歌》。“馬劍龍就是同心花兒的‘火車頭’,他帶著我們學習、培訓、採風、參賽、展演和交流,可以說,我們這一批花兒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帶領。”楊寶虎說。
歌會舞台上,聞名同心山川的“花兒夫妻檔”李文杰、馬黑女,以富有特點的花兒對唱贏得台下熱烈的掌聲。李文杰受家庭熏陶,自幼酷愛花兒,在聽到年長者唱花兒和民間小調,便跟著模仿學習,記住了很多歌詞和曲調。2008年以來,他和妻子馬黑女開始調整演唱方向,積極參加馬劍龍舉辦的網絡花兒學習班,學習地道的寧夏花兒。2015年,夫妻倆因為對唱《馬五哥和尕豆妹》《綠韭菜》而走紅,被同心縣文化館邀請每年參加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老百姓喜愛。李文杰還是同心花兒團隊中最先嘗試音樂伴奏的傳承人之一。
澆灌
讓花兒根系更厚重
“北風刮罷刮南風,吹斷了旱塬的草根﹔生態治理看如今,建成了美麗的同心。”“王團的棗子大溝沿的蔥,菊花台的枸杞出名﹔黃河水引到了旱天嶺,這就是共產黨的恩情……”馬劍龍深情演唱著由自己創作的同心花兒。
“我出生在同心東山裡窯山腳的小山村鄭家台。這裡祖祖輩輩唱花兒,張正才、馬彥海、張伏玉都是庄子上唱花兒的好手,他們唱過的花兒有《打一把斧頭加四兩鐵》《干糧子背上羊趕上》,至今我還沒有聽到過其他花兒歌手有那樣的唱法。我是聽著他們的花兒長大的,對花兒的摯愛從未泯滅,也想把花兒更好地傳承下去,凡是聽到有人唱花兒或說花兒,我都會記錄下來。”馬劍龍說。
2014年,馬劍龍加入了一個同心花兒的微信群,聽到了自己“夢中的花兒”,他有種找到“根”、找到“家”的感覺。從此,馬劍龍帶著幾十位花兒愛好者學花兒、唱花兒,在同心及周邊有花兒傳唱的地方轉了個遍。楊寶虎、馬英祥、李文杰、馬瑞峰、馬黑女、馬銀江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馬劍龍和助手馬剛丹的精心指導和鼓勵下,這些花兒演唱者陸續登上了中國民歌(花兒)歌會及市縣的一些舞台,成為同心花兒舞台演唱的中堅力量。后來,馬劍龍結識了羅正發、蘇有錄、馬彥朝、楊樹華等老一輩花兒人,並與同心縣資深花兒傳承人楊登清、張伏玉深入交流,逐漸梳理清楚了同心花兒發展的脈絡,特別是發現同心地區還有許多前人未曾挖掘出來的花兒小調,遂產生了編纂《同心花兒》《同心小調》的想法。
“挑上個擔子浪市場,大蔥換回了犁杖﹔‘飛鴿’捎一台收錄機,新生活圖一個歡暢。”這是同心老一輩花兒學者楊少青先生創作的新花兒,四個樂句一首花兒,景象真實,情感真摯,以清韻之情,朴素之美,有力地代入真真切切的體驗,為同心花兒引入了全新的視野。馬劍龍介紹,上世紀80年代,同心出現了新花兒的創作熱潮。楊少青先生創作的花兒歌舞劇《瀚海綠歌》,正是當時同心縣傾力打造揚黃灌區新氣象的生動寫照。其花兒曲調清新明快,尤其是唱腔中的和聲,增加了情緒的厚度與氣勢,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榮獲了1984年全區第三屆民歌調研大會創作和表演一等獎。
為了整理同心花兒資源,總結同心花兒成果,形成同心花兒理論,馬劍龍作為主編,歷時13年編著了“同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同心花兒》《同心小調》。《同心花兒》70萬字,《同心小調》40萬字,列舉了大量花兒、小調歌詞歌調,從比較學的角度對同心花兒、同心小調把脈定位,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推陳出新,從花兒節奏、音律、句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分析比照,以期將兩本書作為方便查閱、利於傳唱的工具書。
今年4月22日,在同心縣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召開的“同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同心花兒》《同心小調》發行式和研討會上,馬劍龍和區內外等8位專家作了主旨發言和學術研討。馬劍龍說:“同心花兒是我們寧夏文化的‘土特產’,保護和傳承好花兒文化,是我願意花十幾年的功夫搜集、整理和研究花兒的初衷,並把這項工作堅持下去。”
馬劍龍集唱、創、譜、研、教於一身,潛心鑽研寧夏花兒,以專家委員會委員、副主編的身份參與《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歌謠·寧夏卷·花兒分卷》編纂工作。其中花兒歌詞的分類部分,使他不僅全面接觸了寧夏已有的花兒資料,還增加了許多田野調查的機會,對寧夏花兒有了更為切近而深入的了解。他與寧夏文化館副館長吳昕合作撰寫的《寧夏同心原生態花兒田野調查的實踐與啟示》一文,收編於《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發展——2021中國原生民歌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六盤山南鄉花兒,一個寧夏人不應該忽視的花兒曲種》,參加了2023年中國花兒大會,收編在中國民協主編的《第四屆全國花兒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隨后,他又主筆撰寫了《令行天下——寧夏花兒曲令的推想》《新時空、新語境下的寧夏花兒生態》等論文。
2009年,六盤山花兒和河湟花兒、洮岷花兒聯手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名錄,這為花兒的傳承傳唱注入了新活力。
馬劍龍說,多年來,寧夏花兒保持著自身的特色和傳承優勢,涌現出了《園子裡長的綠韭菜》《眼淚的花兒把心淹了》《模樣兒咋這麼俊了》《上了高山望平川》《上河裡魚兒下河裡來》以及花兒小調《珍珠倒卷帘》《揚燕麥》《放風箏》等許多知名曲目。
發揚
厚植非遺傳承沃土
花兒學家柯楊曾指出:“從宏觀視野看,建立在傳統農牧業經濟基礎之上的民間花兒演唱及其口耳相傳的傳統傳承方式,在信息化高速發展和大量普及的形勢下,它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萎縮,各地參與演唱的人數也在逐年減少。包括花兒在內的許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危險。”
多年來,花兒不斷發展,從鄉間小調唱上藝術舞台,學術研究領域出現了“花兒學”。各地不斷興起的花兒文化活動,包括花兒會、非遺申報、花兒研討會和花兒培訓班等,無疑是對這種非遺文化有力的傳承和保護。
“寧夏花兒縱向時間久,橫向跨度大,是寧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品種,當前,寧夏花兒在不斷傳承和發展的同時,在人才儲備、組織服務級別、政府投資力度、基層細胞建設(文化大院、傳承基地)、宣傳普及等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馬劍龍建議,加強花兒新人培養,探索創作適合青少年演唱的花兒作品,以及進一步優化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品牌建設。
“如何進一步打造寧夏花兒品牌,培養寧夏花兒人才,厚植寧夏花兒土壤,將是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馬劍龍說。
以撒麗娜、黃亞為代表的一批海原籍花兒歌手活躍在全國舞台上。在馬劍龍看來,海原縣花兒文化的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政府主導和花兒積澱兩個方面。海原縣從娃娃抓起,精心發掘、篩選和培訓,形成人才培養機制。“寧夏其他縣區可以借鑒海原縣的經驗,蹚出保護傳承花兒的新路徑,籌建花兒傳承基地和傳承點,培養人才,讓基層花兒群眾有更多活動空間。”馬劍龍建議,在政府層面,強化頂層設計,在民間層面,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歌手素養,唱好唱響寧夏花兒,講好寧夏花兒故事。
吳忠市級花兒傳承人馬金鳳說:“沒有花兒新人的培養,就沒有寧夏花兒的未來。我們想要形成地區性、全國性花兒的競爭力和寧夏花兒傳承傳唱的優勢,就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培養花兒新人方面下功夫。個人認為,文化和教育兩部門的聯手協作,可以是培養花兒新人的工作思路和抓手。”
“在花兒作為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硬核載體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將歌會辦到寧夏花兒深耕區原州區、西吉縣、海原縣、同心縣等地﹔充分發揮寧夏民協花兒專業委員會、寧夏師范學院、寧夏藝校等院團組織實踐的平台作用,分析和研究寧夏花兒現狀,獻計獻策,帶頭實踐。”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項目(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馬學輝說。
馬劍龍說,寧夏具有深厚的花兒土壤,當花兒傳承的接力棒傳到我們這一代手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其保護好、研究好、演唱好、傳承好,讓花兒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記者 蘇 峰 杜曉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