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設施農業讓旱塬變果蔬園

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
2024年05月11日16:12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這兩天,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五裡墩村的設施大棚裡,迎來了收獲季。大棚裡的辣椒、小番茄、人參果陸續上市。種植戶們按照標准採摘、裝箱,賣給前來收購農產品的經銷商。

工人在採摘人參果。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在這個“春種秋收”“一年一茬”的西北小山村,當地農民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實現了由一年一收到一年四季有收獲的轉變。

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境內溝壑縱橫,按照地質地貌和開發程度的不同,分為“西部揚黃灌區、中部干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而下馬關鎮就位於“東部旱作塬區”。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如何讓這片土地上能種出更多優質農作物,讓勞作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能有更多收入,這是當地政府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發展產業,需要水。”同心縣下馬關鎮五裡墩村村委會主任張自強說,正是因為缺水,這裡才被稱為“旱塬”,如果有了水,老百姓對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下馬關鎮設施農業與水庫俯瞰圖。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那就引水上山。為了解決當地群眾吃水難的問題,前些年,寧夏在同心縣下馬關鎮新建130萬立方米蓄水池1座、鋪設引水管道8.9公裡及配套設施,通過紅寺堡揚黃水利設施,將黃河水引到了下馬關。

2023年,同心縣決定在下馬關鎮五裡墩、南關、張家樹、南安等21個行政村投資近3億元,流轉土地2709.67畝,建設設施大棚980棟(冷棚467棟、暖棚513棟),並配套建設冷藏庫、病虫害防疫室、泵房、蓄水池等附屬設施。

亙古的旱塬,有了黃河水的浸潤和現代設施農業的加持,煥發出了生機。“這個項目實現了‘當年建、當年產’,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通過村集體收入解決了脫貧戶和監測戶中弱勞力、低收入問題。”同心縣下馬關鎮黨委書記楊明說。

今年38歲的張繁榮,是下馬關鎮三山井村人,因為五裡墩村發展起了設施農業,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近務工。採訪時,她正在幫著種植戶修剪果苗、採摘番茄、辣椒等。“每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又能照看孩子和老人。”張繁榮說。

張繁榮在展示她採摘的人參果。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每個棚產3萬斤人參果,按照市場價格每斤賣3元,每個棚的收入近9萬元,350棚全年收入近3150萬元。”看到眼前的情景,張自強對記者算了一筆賬。

為了讓設施農業發展的更好,下馬關鎮建立起了“三個模式”來為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三個模式,即聯農帶農富農模式、統種統管統收模式、托底收購模式。

據介紹,下馬關鎮按照每戶1座大棚的標准,鼓勵脫貧戶和監測戶自主經營種植大棚,所得收益全部歸種植戶所有,目前共有719戶脫貧戶積極參與種植,剩余大棚由村集體運營管理,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一部分用於購買公益性崗位,解決弱勞力低收入問題。

“之所以能實現‘當年種、當年產’,離不開科技支持。”來自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的李玉斌專門為人參果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指導。目前,下馬關鎮借助寧夏農科院、甘肅農科院、吳忠林場等資源,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種植戶科學種田。

設施大棚內的農作物。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此外,下馬關鎮按照已有的管理模式,組織種植戶按照種植要求、技術規程、水肥管理等要求,統種統管統收,解決了農業發展“散、弱、小”問題,農戶實現了“少花”和“多賣”,帶動脫貧群眾節本增收。

如果大棚種植的相關農產品市場行情不好,怎麼辦?

見記者有疑問,楊明主動接過話茬。下馬關鎮建立了托底收購模式。一方面與寧夏全季現代溫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確保下馬關鎮設施農業產品有銷路﹔另一方面積極自主拓寬市場渠道,讓農民種植的小番茄、辣椒、人參果、葡萄等產得出、賣得好、有銷路。

裝好農產品的卡車沿著S202省道駛向了遠方。“等今年8月份,這條高速通車后,我們的農產品往外銷售就更便捷了。”楊明指著不遠處建設正酣的銀昆高速說。

(責編:穆國虎、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