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當上“技術員” 串出綠色循環農業產業鏈
已經成熟的“熊十三西紅柿”挂滿枝頭。
近日,石嘴山市惠農區尾閘鎮和平村車來車往,在樂土豐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溫棚裡,遠近聞名的“熊十三甜瓜”和“熊十三西紅柿”均已成熟,密密麻麻地擠在枝頭。
站在大棚一角向遠處看去,甜瓜和西紅柿的秧苗格外茂盛。“這秧苗長得又密又高全靠這些‘地下技術員’。”5月6日,合作社負責人熊波掀開壟上薄膜的一角,撥弄了兩下土壤,記者看到濕潤鬆軟的土裡一條條蚯蚓分散交錯,組成一張張“網”。
“合作社的蔬果採用全程有機種植模式,用的肥料是被稱為‘有機肥之王’的蚯蚓糞。”熊波說,蚯蚓吃掉牛糞、秸稈等發酵后的混合物排出的糞便含有豐富的腐植酸、黃腐酸和微生物菌群,能有效提高土壤供肥力。同時有效改善土壤環境,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種植作物產量和品質。
“因為我在同輩兄弟裡排行十三,所以用‘熊十三’作為品牌名。”作為一名80后,敢想敢干一直是熊波的鮮明“標簽”。早在2013年,他聯合10余家種植戶成立了樂土豐民蔬菜種植合作社,帶領村裡年齡偏大的農戶發展設施溫室種植,常年種植黃瓜、西紅柿、辣椒、豆角等各類設施蔬菜等作物。
2017年,樂土豐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成為自治區級示范合作社。2019年,熊波引進蚯蚓套種套養技術,但技術落地與推廣因人工、時間成本高等受阻。2020年,他開始嘗試更先進的蚯蚓生物技術立體園藝栽培技術——直接用牛糞起壟,然后把蚯蚓種放入牛糞,再把蔬菜種在壟上。
近年來,在與寧夏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過程中,熊波也結合田間農事操作對蚯蚓生物技術進行了創新改造,將作物壟間多次投放有機肥飼養蚯蚓,制造蚯蚓糞再投到作物壟上,改成單純腐熟牛羊糞一次起壟單側定植技術,既解決了作物生長期內多次投糞作業的困難,又解決了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深受當地種植戶歡迎。
每年豐收季,大棚裡的蔬菜瓜果收完后,尾菜就成了蚯蚓的食物,之后經過蚯蚓糞轉化為下一茬菜的養分,形成了一條“農業廢棄物—蚯蚓糞肥—生態種植”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鏈,大棚不用施底肥。熊波告訴記者,實施蚯蚓生物技術,每畝地每年大概能節省1600元施肥費用和3000多元人工費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都比較可觀。
去年3月,“熊十三甜瓜”“熊十三西紅柿”與“董老五連湖西紅柿”入選2022年第二批全國特質農品名錄,它們也是寧夏首批入選的農產品。經檢測,“熊十三甜瓜”中的β-胡蘿卜素含量為642μɡ/100g—692μɡ/100g,比同種類甜瓜中β-胡蘿卜素含量高出20多倍,西紅柿中含有的番茄紅素和可溶性總糖也高於同類西紅柿的含量。
多年來,熊波把自己研究出來的技術和新模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村民,輻射帶動惠農區下庄子村、團結村、簡泉村、李崗村、馬家灣村等村500多人發展種植優質設施蔬菜,平均每畝產值達25000元,畝純收入超過1萬元。樂土豐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也作為學習培訓的場所,每年都吸引眾多種植戶、農民前來學習種植技術。(記者 王 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