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讓鄉親們喝上放心水
入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的山溝溝裡,中河村村民馬金福頂著日頭在田地裡勞作半晌,回到家旋開水龍頭,清水嘩啦啦涌出,捧起一把扑在臉上,瞬間解了炎熱。拿出手機,在APP上輕輕一點,水費直接繳納,月度賬單也映入眼帘。“吃水有保障,這是我們村民感受到最大的實惠和變化。”馬金福說。
缺水盼水,曾是西海固農村地區的真實寫照。2006年,中河村開通了自來水,但時常遭遇停水難題,旱情最嚴重的時候一次停水長達8個月。“山大溝深,沒有臨近的水庫,水源是個問題。鄉村人員居住分散,供水成本高,管網維護也困難重重。”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忠琳說。
在農村,打開水龍頭便流出源源不斷的清水,這背后,是一張覆蓋全域、城鄉一體、多源互補、豐枯互濟的城鄉供水現代水網。近年來,寧夏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逐年加大農村飲水安全資金投入,通過推進供水工程規模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和供水服務均等化,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
站在原州區的中庄水庫,一汪清水蕩漾清波。年均3980萬立方米的水,從近百公裡外的六盤山東麓的涇河,通過截引、輸水、調蓄等措施來到這裡,惠澤固原市周邊113萬群眾。“中庄水庫是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的主調節水庫。這些年,通過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大聯通建設,根本上解決寧夏中南部老百姓的缺水難題。”中庄水庫負責人樊耀斌說。
截至2023年底,寧夏全區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54處,供水人口344萬。供水管網穿山越嶺、入村入巷,形成水網動脈,將干渴百年的旱塬細細潤澤。目前,寧夏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91%。
供水得當,更需精心維護。點開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台,供水每一個環節的信息都清晰可見。“欠費、水壓不穩、出水渾濁……村民的每一次報修,從接收到處理的整個流程都呈現在系統上。”馬忠琳介紹,“信息化系統讓各個環節溝通更加順暢。現在原州區平均每天處置12起報修,小修不過夜,大修24小時施工不間斷,農村供水和城市別無二致。”
2020年,寧夏啟動“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運用雲計算、大數據、水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城鄉供水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數字化“監管+服務”。
如今,打開馬金福家門前的井蓋,傳統的機械水表已經被替換成電子水表,並配備了精准測控閥門。“打開‘我的寧夏’APP,水費清繳、問題報告,手機上就能解決,方便極了。”有了覆蓋全區的“互聯網+城鄉供水”全流程數據管理體系,在寧夏,不僅喝水方便,調水控水也更加精細。“在水庫,流量、蓄積量可以實時監控,更可以根據水位變化,通過平台自動識別,聯系供水管網進行實時調度。”樊耀斌說。
水源穩定,產業也有了后勁兒。中河村肉牛養殖示范基地的一棟棟標准化牛舍裡,馬金福養殖的15頭肉牛哞哞叫著。牛欄下方安裝了不鏽鋼水槽,通過測量設備即時感應水量,水快見底便能定量放水。“供水穩定,用水方便,成本也降了,可水在老百姓心裡還是金貴,可得省著用。”去年,馬金福的養殖收入達到16萬元,今年他打算將養殖規模再擴大幾頭。“有了水,咋還能愁不致富呢?”
“農村供水事關民生福祉,未來,寧夏將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造等三種建設模式,最大程度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監管、同服務,讓旱塬暢流幸福之水,繪就民生新畫卷。”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6日 第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