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喚醒沉睡鹽鹼地 打造綠色聚寶盆

2024年03月01日08:55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2月27日,春雪后的寧夏農墾集團暖泉農場中部50畝鹽鹼地,沐浴在陽光下,靜待新一年的播種。

  由於鹽鹼化程度過高,這塊地過去幾十年都無法耕種庄稼。

  “過去也曾有種植戶嘗試種植作物,但每次幾乎顆粒無收。”暖泉農場三隊三片區負責人王金福告訴記者,沒想到在科技助力下,這塊曾在歲月流轉中被放棄的土地,奇跡般地迎來了新生:經過鹽鹼地治理,農場的土地質量整體得到了提升,可以大面積種植玉米等作物,產量也有保障。

  逆襲,源自一次課程。2022年初,王金福在自治區科技廳的組織下,聆聽了由北方民族大學特聘教授楊國平主講的“微生物刺激植物抗鹽鹼”技術課程。

  “楊教授的鹼抗微生物菌劑研究與我們面臨的鹽鹼地改良問題方向是一致的,如果農場那塊閑置多年的鹽鹼地荒灘能夠通過科學技術進行改良,對農場和種植戶來說都是好事。”王金福說。

  彼時,在自治區科技廳、銀川市科技局立項支持下,楊國平團隊啟動《玉米苜蓿抗鹽鹼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玉米抗鹽鹼微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項目,開展玉米抗鹽鹼研究與示范。 

  王金福與楊國平一拍即合:“科技研究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也想在嚴酷的條件下測試微生物抗鹽鹼技術。”當年4月,在楊國平的帶領下,科研團隊來到暖泉農場的鹽鹼地取樣,為種植玉米做准備。

  從科研理論到治理實踐,需要跨越的溝坎不計其數。

  犁地、澆水、播種、施肥……這些在普通土地上易如反掌的操作,在荒蕪許久的高度鹽鹼地上推進得格外艱難。克服了機械耕種“水土不服”、用水緊張等難題后,團隊給鹽鹼地播上種子,通過全覆蓋噴洒微生物液體有機肥,將玉米抗鹽鹼微生物施入土壤,在玉米根際形成優勢菌群,為作物生長“保駕護航”。

  時光流轉,曾經的荒灘上出現了奇跡。一株株玉米筆直挺立,結出飽滿的果實,2022年10月,暖泉農場迎來收獲季。經過測量,這塊地當年的玉米出苗率達70%,產量為525公斤/畝﹔在技術改良的不斷作用下,第二年,玉米產量為650公斤/畝。過去幾乎無法出苗的鹽鹼地,在鹼抗微生物菌劑的科技加持下,成為實現中等產量的改良地。

  “2022年種植玉米后,土壤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部秸稈粉碎翻入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土壤保水性和透氣性增強,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加,因此,2023年實現了增產——這就是我們說的邊種植、邊改良。”楊國平說。

  從荒蕪到沃土,科技是最好的“改良劑”。

  “傳統的鹽鹼地治理方法成本高,中度鹽鹼地改良成本每畝每年1500元至2000元,重度鹽鹼地每畝每年3000元以上,鹽鹼荒地開發成本每畝每年1萬至3萬元。”楊國平介紹,為找到成本低、效率高的辦法來改良鹽鹼地,他和團隊歷時10年攻關,從數以萬計的微生物菌種中測試篩選,尋找有益於作物的菌種。經過實驗室反復驗証以及田間試驗,探索出“微生物刺激植物抗鹽鹼‘3+1’模式”,該技術成本約120元/畝。

  為了讓這項起源於寧夏的技術惠及我國的鹽鹼地,該團隊今年在平羅縣、吳忠市紅寺堡區等地開展示范試驗的同時,還將在山東、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鹽鹼地示范試驗,通過不同地區的試驗,不斷完善技術,讓微生物在我國的鹽鹼地改良中發揮重要作用。

  “經過研究,我們開發出一系列的抗鹽鹼、抗重茬的微生物菌劑產品,不僅在鹽鹼地上實現高產、穩產,還有效降低了農藥用量,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害的發生,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楊國平介紹,團隊將繼續做好研究和實踐,為鹽鹼地治理作出更多貢獻,推動寧夏農業微生物技術走向全國。(記者 馬 越 見習記者 何婉蓉)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