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寧夏西吉:抱團種菜,幸福可待
還沒進屋,已聽見村兩委活動室人聲鼎沸:“核對自家領取的金額!”“這次先兌25萬”……
剛到寧夏西吉縣將台堡鎮火集村,就趕上分紅的“大場面”了?推門進去,眼前正進行著村民大會,屋子坐得滿滿當當。村支書火彥紅站上講台,聲若洪鐘:“抱團種菜,沒能賣到協議價,那就按協議價補齊!”
原來不是分紅,是“補價”!2021年,火集村探索“聯產單干”:全村抱團種菜,在種植規劃、農資採購、機械作業等方面統一布局,各戶的菜由村集體統一包銷。去年,全村3000畝耕地全部加入聯產。其中,村集體與144戶辣椒種植戶簽訂7毛一斤的包銷協議,實際賣價6毛。
“1毛錢差價,導致大家總共少收入50萬。”大會上,火彥紅當眾承諾,目前賬上錢不夠,先補一半,另一半今年一定補齊。
“行情差,能賣到這個價知足了!”“火支書言出必行,沒得說!”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聯產單干”的好處:這個常住人口240多戶的村子,由於聯產后的規模化、集約化,使種菜成本大幅降低,如畝均機械作業費用就降低了三成到一半。同時,這個小村子在蔬菜市場上甚至有了“話語權”。
今年47歲的火彥紅是個“老菜農”,他從事蔬菜種植銷售多年,和國內多家蔬菜育種企業、大型農貿市場等聯系密切。實行“聯產單干”,憑借寶貴的市場信息,他總能帶領全村在規劃、上市等方面走在市場前面。加之產量上規模,火集村的菜總能賣出好價錢。如今,村民戶均收入從2021年的9萬元漲到去年的17萬元。依靠蔬菜代辦業務,村集體收入也從2021年的21萬元攀升到去年的32萬元。
“種了十多年菜,加入聯產后才算摸清門道!”村民文富宏發出感慨:早些年“單打獨斗”,種菜時灌溉成問題,賣菜時價格又成問題——以前灌溉期靠手工澆水,兩天都沒把田地淌齊。賣菜又趕不上好價格,勉強能保本。
“現在統一種芹菜、統一用滴灌、集體統一賣,成本降了,利潤高了!”他掏出胸前的記賬本,一邊查看一邊念叨:“去年7月開始種芹菜,整整四個月,我們按村集體指令,輪番種植,錯峰上市,我是9月種的,一上市就趕上了好價錢!去年種了80畝,純收入36萬,今年多從老鄉手裡流轉一些,種100畝!”
“以前把地流轉給企業,每畝才500元流轉費。”一旁50歲的村民火百旺接過話茬:如今村裡統一種植芹菜畝均年收入2萬元,相當於40年的流轉費!從育苗、移植、灌溉到施肥、收割、上市,全由村集體組織提供社會化服務,“我們當好甩手掌櫃,等著增收就行!”
鄉親們聊得笑盈盈,火彥紅也喜上眉梢:“村裡有460畝地被劃為高標准農田,縣裡每畝補貼近兩萬,給這些農田建日光大棚,今年種菜就能用上。大伙兒堅持聯產,路會越來越寬!”
會場外,不遠處的大片高標准農田裡,座座銀色大棚已搭起鋼筋骨架,銀色光輝映入大家眼帘,也映紅了大伙兒的心田。“如今,每年上半年收完主糧,家家戶戶就忙著種菜,大家不再打牌混日子,都忙著聯產增收了。”村民火剛龍告訴記者,已有10多戶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戶回鄉參加“聯產單干”。
“有了大棚,蔬菜增產,村裡務工的收入也會漲起來。”38歲的村民謝海江是村集體蔬菜銷售代辦員,去年,他聯系外地經銷商到村裡收芹菜,高峰時經銷商的貨車每天往村裡跑三四趟,一天最多能發出去16噸芹菜,需要50多位村民幫忙裝貨、搬運,每人每天能掙200元勞務費。
“要做大銷售端,這樣才能抵御市場風險。”望著銀色的大棚,火彥紅想得更遠:“村集體打算開設蔬菜交易中心,今年7月就建成運行,起碼覆蓋四五個鄉鎮。參加聯產的鄉親越多,村裡的日子就越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