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沒想到,寧夏有家制造“智造工廠”的工廠!

記者 秦瑞杰 穆國虎
2023年12月29日18:33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寧夏有一家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

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的一次座談會上,聽聞寧夏巨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能公司)是一家“制造智能工廠”的企業,記者對此產生了好奇。

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生產什麼?巨能公司又憑借著什麼成為金屬加工自動化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巨能公司一探究竟。

實驗室裡,工程師正在操作工業機器人。秦瑞杰攝

在工廠的實驗室裡,一個近一噸重的橙紅色機器人,在毫厘之間靈活轉動著手臂。“這個機器人有6個關節,模擬人類從腰部到手腕的整個運動過程,比如對工件的打磨,熟練工一個側面需要3分鐘,機器人隻需要20秒,而且能滿足定制化需求,更提升了精細度。”巨能公司工程師彭家潔說。

“為什麼叫做‘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就是因為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整體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在裝配廠房,舉目望去,這樣的工業機器人還有不少,工人們爬上爬下,把一台台機器放到特定的軌道上。“根據企業下的訂單需求,我們搭建自動化生產線,客戶驗收合格后,再將整個生產線打包發給客戶。”巨能公司總工程師宋明安說。

巨能公司廠房裡,工人在裝配一條生產線。巨能公司供圖

2010年,巨能公司完成第一單自動化生產線的項目。如今,巨能公司已有400多家用戶,累計完成1500多個項目,年營業額3億元左右,是行業裡的“單打冠軍”。

而巨能公司的誕生,來自於一次討論。

時間回到2008年,從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退休后的孫文靖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彼時,中國數控機床市場高速發展,卻沒有人考慮如何從生產模式上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孫文靖與同行們結合國內行業現狀,展開了一次關於生產模式的討論,會議討論的最終意見是:單純的設備性能提升對生產效率的貢獻是有限的,隻有制造和管理模式的改變才能讓生產力發生質變。

2008年,智能制造還是個新鮮事物。“但我們認定了,智能制造一定大有可為。”宋明安說,他們一群熱愛裝備制造的青年人,跟隨孫文靖開始創業。

巨能公司技術研發中心。巨能公司供圖

“創業是艱難的,缺資金。”宋明安說,與孫文靖一起創業的30多人籌資成立了公司,通過銀行貸款與政府扶持,渡過了最初幾年。

“2010年,我們有了第一單生意。”宋明安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巨能公司為江蘇某公司生產電機極爪自動線,“雖然忙了半年,才拿到回款資金,但這第一單,讓我們更加肯定,未來可期。”

這幾年,巨能公司憑借著較強的技術實力、可靠的產品質量,為比亞迪、東風本田、一汽、廣東鴻圖、科華控股等多家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共實現1500多個項目的順利交付,在智能工廠制造領域擁有了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在巨能公司廠房裡,有一條橫幅很顯眼,上面寫著“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據宋明安介紹,這句話是2014年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考察巨能公司后,對巨能公司發展的稱贊。

公司廠房。巨能公司供圖

市場是留給有准備的人的。2015年,像一道分水嶺,將中國的數控機床發展,分為兩個階段。那一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是十大領域之一。

“巨能的發展和成長並非一日之功,剛開始的自動化市場,更多的是為客戶的示范和演示,大批量應用機器人還是在2015年以后。”宋明安說,隨著客戶的實際訂制需求增加,單機自動化的模式也逐步發展到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階段,巨能公司為客戶提供智能化工廠、或者叫黑燈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

預判市場,做有准備的人。“我們董事長2008年的預判,今天回頭來看,是非常准確的,符合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規律。”宋明安說到“預判”時,聲音略高了一點,表情更豐富了。

“制造+服務”,正是巨能公司能夠“彎道超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坦率地說,巨能公司地處西北,地理位置上離市場很遠,但心理和行動上卻很近。”巨能公司在全國有2家分公司,3個辦事處,100名、近三分之一的技術員常年在全國跑市場。“這些技術員都是從產線上鍛煉出來的,經常駐外,一方面能更好地服務客戶,另一方面能及時掌握與反饋市場最新需求。”宋明安說。

這也是公司業務發展的現實需求。技術員們常常跑到客戶的工廠裡,面對面溝通技術細節。落地之后,還要不斷在現場檢查、對接,尋求更好地改進,滿足客戶的定制化需求。“來來回回十幾趟是常事,一個訂單完全落地,經常要大半年。”宋明安坦言。

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奠定了巨能公司的市場地位。“整個市場做生產線的企業多,但能做成自動化產線的很少。”宋明安說,巨能公司是該行業的領跑者。

採訪中,記者最常聽到的詞是“技術”、“人才”。事實上,在無人化、自動化領軍的巨能公司,“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設計能力,來源於人才的培養,像機械、電器、自動化、軟件……這些多領域人才都要整合起來,這是我們的強項。”走進巨能公司設計中心,不少工程師在工位上探出頭來,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圖紙,相互小聲交談著。“新技術太多了,就怕學不過來!這句話,是我們不少員工的心聲。”

在巨能公司,所有招聘來的新員工,都要在生產一線上“打磨”半年。半年后,依據面試、答辯成績確定崗位分級,並給予相應的待遇。“市場時時變化,客戶的定制化需求不一樣,每個項目也要面對不同的挑戰,要通過人才和技術,把AI、大數據這些工業上最新的成果融進來。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的立身之所在。”

(責編:穆國虎、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