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互聯網+教育”帶著鄉村教育快跑

6月19日,在吳忠市利通區金銀灘復興學校的一節物理實驗虛擬課上,學生們使用希沃白板進行仿真實驗,將實驗室不能完成的實驗在仿真環境中實現,觀察到了文字敘述的實驗現象。
“加快推進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網絡教學環境,通過教育數字化轉型,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校長王曉寧表示,如今在金銀灘復興學校,智慧教室裡的在線課堂深受歡迎。語文老師楊瑞在講《趙州橋》一課,利通區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員們在線上聽課。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研活動,教師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穩步提升。
雲網端,天地寬。在中衛市第四小學,學生使用積分在“互聯網+德育銀行”掃碼兌換文具﹔永寧縣閩寧中學,使用VR技術“雲游六盤山”讓學生身臨其境﹔吳忠市朝陽小學,從“智慧農場”到“雲上廚房”,數字“佐料”讓勞動教育更加“有滋有味”……
“一朵雲”上教與學,寧夏“互聯網+教育”除了拓展農村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推進以創新素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綜合改革,還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信息化手段為教師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課堂注入更多活力,促進了鄉村教育發展。
“我們把網上優質課程作為教師研修、能力培訓、日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和激勵教師學習借鑒優質課程案例,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利通區教育局教研師培和考試中心主任仇清梅說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奧秘所在,一語中的,“在教師智能研修中心,把全區最好的教師、最好的資源、最好的技術匯聚起來,實現精准研、智慧教,教師研修既‘對胃口’,也‘有嚼頭’。”
2018年7月,教育部批復寧夏建設“互聯網+教育”示范區以來,寧夏搶抓這一機遇,聚焦優質資源共享、薄弱學校設施升級、教育教學模式創新、鄉村教師能力提升,圍繞鄉村學校和偏遠地區薄弱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探索出了一條以“互聯網+教育”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新路子。
“一朵雲”破解資源建用壁壘。以省為單位建成寧夏智慧教育平台,匯聚海量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覆蓋基礎教育各學段各學科,形成了不同版本教材成建制數字教材與課程資源,通過“雲端”下沉鄉村學校,有效破解了鄉村學校因資金短缺導致的優質資源匱乏,使鄉村學校師生平等享受到優質的數字資源。
“一張網”暢通資源共享之路。按照政企合作、分級建設、分級負擔的原則,與運營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力推進鄉村學校網絡建設,鼓勵各地通過統談統付、以租代建等方式,升級偏遠地區光纖鏈路,推動全區鄉村學校接入寧夏教育專網,打通城鄉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之路,徹底解決鄉村學校優質數字資源獲取問題。
“一塊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施數字終端全覆蓋項目,統一為鄉村學校配備多媒體數字教學終端,建設在線互動課堂、數字化教學功能室等,出台《中小學“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指南》,推動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縣(區)、學校與鄉村振興重點縣(區)、鄉村學校結對,常態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推動優質師資在線共享。
“一中心”賦能縣域鄉村教師成長。在15個縣(區)布局建設集教師培訓、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於一體的縣域教師智能研修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常態組織鄉村教師開展數字化示范教學、教學實踐探索、智能教育體驗等,引導鄉村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策略,助力專業發展,有效破解了偏遠山區鄉村教師因地理、時間、經費等難以參加培訓的問題。
寧夏圍繞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全力推進示范區建設、賦能鄉村教育發展,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排名躍升至全國第5位,實現鄉村數字教育資源、學校200M以上互聯網帶寬、“班班通”數字教學設備、在線互動課堂教室、數字校園建設、教學助手應用全覆蓋。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情況的通報》,自治區實施“互聯網+教育”賦能鄉村教育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被通報表揚。(記者 高 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