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人民巷頭條丨世界杯賽場上,一棵草的自述

記者 張文 劉峰
2022年12月24日11:53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前段時間,要說最熱鬧的事,莫過於舉世矚目的卡塔爾世界杯。在這場全球人民關注的賽事中,很多國內外網友發現,這屆世界杯含“中”量比較高,從場館、紀念品到可再生能源車輛……賽事內外,“中國制造”在卡塔爾世界杯上大放異彩。

“中國制造”閃耀,其中也不乏“寧夏技術”的身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球員們頑強拼搏的部分綠茵場灌溉與養護,由寧夏大學提供的技術支持。

而我,就是那綠茵場中數以萬計小草中的一棵,在這片耀眼的綠地上,我們如各國的球員一般,在運動場上各司其職。在卡塔爾,近距離見証了C羅、梅西兩位球星在這裡閃耀,西班牙18歲小將加維在這盡情揮洒汗水,做自己的MVP……

扎根,走向異國他鄉

2020年8月,在科技部和寧夏科技廳的牽線與支持下,寧夏大學、卡塔爾NAAAS集團、華新國聯(北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三方簽署12.64億美元協議,在卡塔爾開展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設備及相關技術成果轉移,將其用於園林綠化、農業開發等項目建設。

卡塔爾,是亞洲西部的一個阿拉伯國家,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卡塔爾半島上,被550公裡海岸線環抱,大部分地區為荒漠。

這裡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僅75.2毫米。四季很不明顯,4至10月為夏季,是一年中最長的季節,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冬季涼爽干燥,最低氣溫7攝氏度。

正是氣候原因讓卡塔爾世界杯成為第一屆在北半球冬季舉行的世界杯。

作為一顆小草,我們在正常氣候下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溫度,更需要精心地呵護。而在卡塔爾這樣特殊的氣候下,變成一片供球員們馳騁的綠茵地,對助苗生長的智慧與技術要求更加嚴格。

“運動場草坪的養護管理特別,比賽前后都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注意事項除了草坪修剪、施肥外,關鍵一環就是灌溉。”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原院長、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孫兆軍介紹。

孫兆軍表示,管道鋪設在地下10cm左右,可以更好的保証草坪的正常使用。

據介紹,卡塔爾世界杯足球場所用的暖季型草坪,這種草坪在干旱缺水的條件下生長速度變慢、部分區域也會泛黃,這是一個大難題。

正當技術組一籌莫展之時,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孫兆軍帶領團隊完成了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設備和相關技術的研發,並將其在中國西北及阿拉伯國家推廣應用……

自此,我這棵“寧夏技術小草”開啟了播種萬裡之外,扎根異國他鄉的旅程。

孫兆軍團隊經濟作物綜合節水試驗。(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生長,廣泛應用種植

“在這兒,我好渴。”

“別怕,有了我們的滲灌技術,你就再也不怕渴了。”

這是卡塔爾小草與寧夏小草的跨國對話。

卡塔爾,一半沙漠一半海水,一棵小草在這裡健康生長到底有多難?

2015年,科技部批復由寧夏牽頭集成全國科技創新要素和技術資源,打造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的高效務實平台。中國的滲灌技術在阿聯酋取得了成功。

針對阿拉伯國家旱區節水技術、智能裝備缺乏的迫切需求,2016年起,寧夏科技廳設立中阿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專項,支持寧夏大學實施“中阿綠色智能節水裝備與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

正是從那一年起,孫兆軍多年的心血走出國門。

孫兆軍的老家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常年干旱少雨,孫兆軍從小就立志幫助家鄉解決灌溉困難,2010年成功研發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並獲得國家專利。

兩年后,孫兆軍利用被選派到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大溝沿村開展科技扶貧工作的機會,在村裡建設百畝節水灌溉示范區,並與其他幾位博士聯合多家單位推廣了10多項旱作節水技術成果。

隨后幾年,當地在“一年兩季甜瓜+芹菜”種植模式下,畝產值首次超過1萬元。多年撂荒的農田變成了高產田,這讓孫兆軍在節水灌溉領域聲名鵲起。

2017年7月,在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寧夏大學與阿曼卡布斯大學農業與海洋學院簽訂了教學科研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旱區智能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研發、共建節水灌溉聯合實驗室、共同申報國際合作項目、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

9月,寧夏大學又與阿曼卡布斯大學阿卜杜伊斯瑪儀教授簽訂了技術轉移合作協議,協議總金額1.1069億元。

中國滲灌技術在多國大面積推廣,成功應用,這同樣也吸引了卡塔爾有關部門的目光。

2020年1月12日至14日,孫兆軍一行人應邀赴卡塔爾多哈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在此期間,相關人員陪同考察了當地綠化、土壤植被等情況並進行座談。

“當時在聽取了我做的題為《旱區智能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匯報后,卡塔爾自貿區官員表示希望能引進這項技術成果,在卡塔爾開展示范應用,並參與‘美麗多哈’重大項目的建設。對於當地草坪綠化存在的瓶頸問題,可採用我們的技術。”孫兆軍說。

據悉,該技術可以直接通過埋在根系附近供水進行節水,減輕因表面蒸發引發的鹽鹼危害。同時,埋在地下防止紫外線照射使用壽命長。

2018年,阿曼卡布斯大學農學院教授到試驗基地參觀地下滲灌技術,孫兆軍(左一)進行詳細介紹。(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閃耀,登上世界賽場

“如今,我站在了世界球場上,這背后承載了寧夏技術團隊的艱辛和不易……”登上卡塔爾世界杯賽場的小草向當地的綠茵地訴說。

團隊研發過程中,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如何穩定控制水量?如何解決在極端環境下管道老化?如何讓這項技術在沒有電網的田間工作?如何實現間隔式滲透?

孫兆軍介紹,這項技術不同於滴灌、噴灌的地上作業,地下滲透灌溉技術能夠把水和肥料直接作用在草的根部,在炎熱干旱地區能夠減少噴洒帶來的蒸發損失。

項目團隊經過多次的試驗攻關,設計了一套由風能、太陽能發電提水和手機智能控制的地下滲灌系統。該系統中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可直接發電提水灌溉,土壤溫濕度傳感器通過信號傳輸可以實現手機智能控制灌水,實現精准灌溉和高效節水的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加上灌溉設備鋪設在地下,不受紫外線照射,使用壽命相對更長。”孫兆軍說。

據悉,我國和阿拉伯國家農田灌溉勞動成本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智能化控制是亟需解決的另一大問題。

為此,孫兆軍團隊聯合企業開發出極端旱區灌溉手機App智能控制系統,設備具有成本低、抗干擾、精准灌溉、無人值守的優勢。

中阿高溫旱區野外無電網配套、化石能源發電提水成本高,項目組也提出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提水思路,結合智能控制技術,開發出耐高溫風光互補提水灌溉成套技術及設備系統。

卡塔爾相關部門再次看到了中國農業節水技術的綠色智能。

世界杯賽場建設期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寧夏大學科研團隊無法親臨現場。“我們通過技術轉移委托企業進行現場施工,同時開展線上技術指導。”孫兆軍說。

中國技術走出去的背后是寧夏在節水灌溉方面的深厚積累。作為唯一一個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寧夏三面環沙、氣候干燥、嚴重缺水,與身處沙漠地區的阿拉伯國家面臨著相似的自然環境,對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有著迫切需求。

黃河保護法設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專章,明確要求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應當堅持節水優先、統籌兼顧、集約使用、精打細算。

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的寧夏,在黃河流域率先開展“四水四定”,深入推進農業節水,加快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全區高效節水灌溉累計達到470.5萬畝,佔灌溉總面積近50%。

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開展合作。

正是來自寧夏的節水灌溉系統,讓我們這些小草在沙漠地區大放異彩。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