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綜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俯瞰閩寧鎮全景。
進入夏日,塞上江南天高雲淡,草木蔥蘢。行走在寧夏大地,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棟棟農家新居錯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廠房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房子有了,產業有了,收入增加了,一戶戶脫貧戶踏上了致富路,美麗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
回顧寧夏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每一個腳步都寫滿奮斗和拼搏,每一幀風景都繪就美好和希望。
■ 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
擺脫貧困,是寧夏尤其是南部山區千百年來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
寧夏的“西海固”地區,歷來就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是六盤山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是寧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
面對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持久仗,寧夏精准施策,發出最強“動員令”,兜牢脫貧保障、增強發展動能等件件舉措落實落地。
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農業建設,寧夏的西海固作為“三西”地區之一,拉開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的序幕,成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起點。40年來,自治區歷屆黨委和政府堅持將扶貧開發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堅持不懈、持續發力,歷經“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攻堅、千村扶貧整村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精准扶貧精准脫貧5個階段,推動實現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轉變,從分散幫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轉變,走出了一條符合寧夏實際、具有寧夏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書寫了中國扶貧開發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尤其是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每年與各個市、縣(區)簽訂責任書,向26個廳局下達任務清單﹔建立領導干部聯系脫貧攻堅機制,省級、廳級、處級干部一對一包抓貧困縣(區)、貧困鄉鎮、貧困村﹔扎實開展國有企業幫扶貧困村、民營企業“百企幫百村”行動,構建起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的大扶貧格局和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社會動員體系﹔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以來,福建省30多個縣(市、區)分別與寧夏9個貧困縣(區)深化結對幫扶,85個鄉鎮、134個村(社區)與寧夏105個鄉鎮、129個村結對幫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0.67億元,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項目,共建閩寧示范村110個,60萬貧困群眾受益。
5月23日,記者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新庄集鄉紅川村馬正清家。門前栽種著各種果樹和蔬菜,小院地面全部用磚塊進行了硬化﹔屋內,有了獨立的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瓷磚鋪地、石膏吊頂、壁紙貼牆、布藝沙發,讓這個家充滿了溫馨。70歲的馬老漢正坐在小院內,一邊品著蓋碗茶,一邊逗弄著小重孫。
說起自己曾經在老家時的生活,馬正清直笑:“過去在老家時靠天吃飯,地裡隻有土豆和玉米﹔水窖中,積的是從五裡地外拉來的生活用水﹔院子裡堆放著冬季燒炕取暖用的牛糞。如今可不同了,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活在了蜜窩窩裡。”指著如今家中裝修一新的房屋,馬正清向記者介紹,他們老兩口喂了46隻羊、2頭牛,兒子兒媳在村裡建設的設施溫棚內打工,手裡有了余錢,不僅買了小轎車,還在去年年底擴建了新房,“家裡不僅用上了太陽能,安裝了淨水器,兒子、兒媳也開著小車去打工。”
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肉牛養殖、勞務輸出、庭院經濟……為了讓村民增強“造血”功能,紅川村積極謀創新、求突破,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方向,以產業保量增質為重點,以產業帶富為主線,走出一條致富路。
“如今咱們村一半的村民對曾經剛搬遷來時政府統一給建起的54平方米的住房進行了改擴建,90%的家裡買了小轎車,孩子就近上了幼兒園,不用出村就能上小學。”紅川村黨支部書記海成軍說,“從人畜飲水難到自來水入戶,從種雜糧糊口到多元產業漸起,從遠離家人四處打工到洗腳上田家門口就業,咱這日子過得一點不比城裡人差。”
時間的刻度,標注著寧夏脫貧攻堅不斷邁進的腳步,也見証著寧夏干群勠力同心戰貧困結出的累累碩果:2020年底,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寧夏,正式宣告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用一組組數據交出一份脫貧答卷:全區9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80.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接過“接力棒”描繪“幸福景”
千年夢想,今朝夢圓。脫貧摘帽不是扶貧工作的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年流行於老一輩西海固人“吃了上頓愁下頓”的俗語,已經永遠成了歷史,再也沒有人會提起。西海固地區群眾的生活變遷,見証著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和堅定執著,見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磅礡偉力。
“這幾年,我們都蓋起了新房買了小車,收入翻番了。走上鄉村振興路,我們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5月22日9時,記者在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的蔬菜種植大棚裡見到已干了2個半小時農活的馬發奎,雖然熱得滿頭大汗,但他對目前生活感到十分滿足。
馬發奎告訴記者,以前在老家時就是種些土豆、冬麥、小雜糧,一年苦下來,剛能填飽肚子,到年底還得借錢,那時日子過得實在太苦了。
易地搬遷徹底讓馬發奎告別了那些往事和深山溝,住進了配套設施完善、舒適宜居的搬遷安置房,成為“城裡人”:“種地不再靠天、打工不用四處漂泊、孩子上學不需翻山越嶺、公交車通到家門口、水沖式廁所替代了臟亂差的旱廁……”
如今,馬發奎村承包了2棟大棚,種植小吊瓜、西紅柿和黃瓜:“一年下來我們兩口子收入不錯,現今家裡現代化家電、天然氣、壁挂爐、太陽能、互聯網、小轎車一樣都不少。我最大的希望是把孩子都培養考上大學走出這裡,走到更遠的地方,讓他們有更廣闊的天地。”
從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寧夏努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以來,寧夏以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為牽引,全力推進“四大提升行動”,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推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好防止返貧“安全帶”,打好有效銜接“組合拳”。
自治區對標國家各項銜接政策,推動出台《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配套完善15個方面60個政策文件,構建了符合寧夏實際的“1+N”銜接政策體系﹔緊盯檢測對象,細化監測標准,規范工作程序,精准開展幫扶,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不斷健全﹔常態化開展“四查四補”,健全“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動態清零機制,建立台賬、精准施策、逐一銷號﹔建立省級領導包抓機制,聚焦12個重點縣、261個千人以上移民村(社區),重點解決好產業、就業、社會融入3件事,實施“9+1”專項提升﹔推動閩寧協作由政府主導向發揮市場主體作用轉變、由單向援助向雙向互動轉變、由扶貧協作向全面合作轉變﹔整合設立15億元鄉村振興基金,重點對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等重點產業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給予融資支持。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寧夏恆達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納200多名新民社區勞務移民在這裡長期穩定就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2021年,寧夏脫貧人口年度人均純收入11587元、增長15.4%。去年底,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在發展的良性循環中,讓脫貧群眾在小康路上穩步前行。
5月23日,記者在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園子村採訪時看到,昔日的荒灘地如今已成為綠樹環抱,百姓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幢幢民居小院排列整齊,一排排綠化樹生機盎然,一幅幅牆畫栩栩如生,干淨整潔的硬底化水泥路從村口通到每家每戶,沿村路燈一應俱全,文化廣場地面平整,配有標准的籃球場和舞台,休閑運動設施配套齊全,有的村民坐在樹下石凳上聊天,全村從內到外都在演繹著幸福蝶變。
“這幾年全村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消除,人均收入穩定增長,村民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園子村黨支部副書記汪洋說,雖然村裡已經實現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勝利,但是鄉村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今年園子村積極協調項目資金,依托寧夏鐵道干校舊址,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民間傳統小作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希望通過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將我們的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鹽池縣青山鄉發展以“芝麻香瓜”為主的瓜果蔬菜類設施農業,帶動瓜農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一筆筆收入鼓足農民腰包,一個個喜訊頻頻相傳,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如今的寧夏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的居住條件、生產方式、生活水平發生顯著變化,文明和諧新風尚氛圍更加濃厚,脫貧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書寫著奮進新時代、攜手奔小康的寧夏答卷,開啟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寧夏未來。(記者 張 瑛 /文 王 洋 /圖)
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通過示范基地建設,提高蔬菜質量,拓寬銷售市場,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
短評
感恩奮進 趁勢而上
虎 權
每每打開脫貧攻堅中國奇跡的“寧夏答卷”,最讓人心動、最讓人踏實的無疑是一張張脫貧群眾露出的真誠笑臉。
露出真誠笑臉,是因為“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一路披荊斬棘、櫛風沐雨,不斷向貧困宣戰,如期交出了“全區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准下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成績單。實踐証明,這份用一個個困難群眾走上致富路、一個個貧困家庭改變命運、一個個村庄舊貌換新顏、一個個富民產業蒸蒸日上的鮮活事例匯聚、積澱而成的成績單,經得起歷史檢驗,經得起群眾評判。
露出真誠笑臉,是因為“看清了黨的樣子、讀懂了黨的心”。為了“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我們看到:自治區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發出最強“動員令”,無數黨員干部在最前線戰天斗地、飲風咽沙、不畏艱難,有的同志甚至將生命永遠定格在兌現承諾的路上……看到這一幕幕,老百姓常常發自肺腑地說,“共產黨好,黃河水甜”“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活在了蜜窩窩裡”“黨的恩情不能忘”。因為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露出真誠笑臉,是因為“好日子還在后頭”。經過脫貧攻堅戰的洗禮,群眾不僅從物質貧困中“走了出來”,也在精神貧困中“站了起來”,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用老百姓的話說:“現在政策好,隻要夠勤勞,就沒有富不了的。”這種從內而外的深刻改變彌足珍貴,這種奮發向上的精氣神已蔚然成風。更讓群眾堅信的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堅定地跟著黨走,美麗新寧夏、鄉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必將一一實現,生活一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回望過去,歷史已經鑄就﹔眺望前路,歷史正在創造。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是萬裡長征中邁出的堅實一步,發揚偉大脫貧攻堅的精神,全力以赴打好更多的攻堅戰,定能不負新時代,不負人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