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智能溫棚裡的新“住戶”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棗香村,有一片溫棚養殖基地,但這250棟現代化全程可控的溫棚中“住”的既不是蔬菜,也不是魚蝦,而是螺旋藻。
2017年,德希恩實業(寧夏)有限公司流轉棗香村1000畝鹽鹼地養殖螺旋藻,以馬來西亞德信控股有限公司的專利技術為后盾,將引進的藻種進行混合馴化,通過實驗室培育養殖—試驗棚培育養殖—養殖溫棚試養殖等多次改良后,成功培育出適宜本土氣候生長的螺旋藻品種。
“天然、綠色、健康、安全是我們永恆的主題。”4月15日,記者在寧夏德希恩生物研發有限公司採訪時,該公司生產主任扈現棟如是說,“智能化養殖溫棚就是螺旋藻生長的‘家’,不僅為其遮風蔽雨,還隔絕了污染。”
走進其中一棟獨特的溫棚,扈現棟向記者介紹,這是螺旋藻保育陽光房,棚內的大水池是育藻池,也是螺旋藻生長的“幼兒園”。隻見育藻池中水車不停地翻轉,推動著池水掀起層層波浪,“這是為了讓螺旋藻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便於它均勻地吸收培養液”。
育藻池西邊的牆體是裝滿了綠水的玻璃器皿,據介紹,這是藻類發生器,一方面用來展示,另一方面便於工作人員觀察螺旋藻的生長狀況。由於育藻池中的藻隻有3毫米至5毫米,肉眼隻能看到綠色的水,看不到藻類的狀態,而通過藻類發生器,則可以看到細細碎碎絮狀物的藻種。
扈現棟告訴記者,育藻池裡的水是循環流動的,當其可視度達到4厘米,池中的藻種便可通過管道移送到外部250棟養殖大棚內。
“棗香村大多為鹽鹼地,且當地光照充足,這些都是螺旋藻生長環境的必備條件。”扈現棟說,夏季光照充足,螺旋藻在養殖大棚裡生長4天至5天便可進行採收,“1棟棚年產螺旋藻干粉800公斤至1000公斤,1噸螺旋藻干粉市場價約為8萬元,公司年產螺旋藻干粉200噸以上,產值可達4200萬元以上,經濟效益1000萬元以上”。
據了解,螺旋藻生產周期短,每星期僅採收一次,採收后經過攪拌過濾、離心提純、噴霧干燥后收集半成品,最后由機器研磨成粉末狀,深加工成螺旋藻壓片、螺旋藻方便面、螺旋藻咖啡等,產品主要銷往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匈牙利等國家。
近年來,石嘴山市不斷優化水產品加工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通過項目帶動、資金引導,加快低值水產品、水產保健食品綜合開發,促進水產加工業向縱深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產加工產品不斷涌現。其中,通過實施“以漁改鹼”,以螺旋藻養殖與加工為突破口,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且為北方地區鹽鹼地生態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據悉,2021年石嘴山市漁業養殖面積穩定在14.51萬畝,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5.29萬噸,漁業產值7.46億元,漁業佔農業總產值的9.97%。(記者 張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