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海原:文化力量為鄉村振興鑄魂賦能

2022年03月03日09:0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秦腔吼起來,花兒唱起來,廣場舞跳起來,皮影戲演起來,泥哇嗚吹起來,剪紙刺繡做起來……鄉村樂隊用悠揚的薩克斯協奏曲,把滿滿的幸福元素注入美好生活。

很難想象,過去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海原縣農村,如今已是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新氣象。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近年來,海原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堅定不移唱響主旋律,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引領發展。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非遺傳承成果顯著,文物保護熱潮涌動,全域旅游全面鋪開。一個個文化項目、文化設施、文化品牌落地開花、深入人心,以文化之魂為鄉村振興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p></p></p>

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p></p></p>

文藝晚會。

文化惠民 潤物耕心

今年正月十五,海原縣組織了1800人的社火隊伍,為群眾獻上二龍戲珠、雄獅爭霸、威風鑼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火流星等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社火巡游展演。現場熱鬧非凡、掌聲雷動,數萬居民一飽眼福,享受了一場群眾文化的饕餮盛宴。

七營鎮社火隊以近百人的陣容參加巡演。68歲村民趙志清在社火隊的角色是“趕毛驢”,他和扮“毛驢”的張福瑩表演的趕毛驢民間社火熱烈歡快、滑稽幽默,引得現場觀眾笑聲不斷。

“當天早上5點我們就在村上開始化妝,8點到縣裡集合。”趙志清說,“為啥我耍社火這麼歡,因為過去的苦日子和現在的好日子沒法比,就是想把好心情表達出來。”

各鄉鎮、各村都熱情似火,這熱情卻給海原縣文化館館長王新林帶來了煩惱。“過去縣上動員鄉鎮組織社火隊,響應者不多,參與的更少。近幾年不一樣了,各鄉各村搶著報名,報了40多支社火隊。”

“跟基層比較熟,各鄉鎮都希望他們的社火隊能上場,誰去誰留真是個頭疼事兒。最后我們按照疫情防控人數要求優中選優,保留了20支社火隊出場演出。”王新林說。

群眾文化參與熱情被點燃,是海原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的體現。該縣近年年均組織舉辦大型文化活動12場,廣場文化活動20余場,文化下鄉100余場,有效提升了服務覆蓋區域。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50個,農家書屋185家。全縣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村級服務點31個,業余文藝團隊9個,廣場舞隊129個,形成了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開展“百姓大舞台”、廣場舞推廣、非遺項目展演展示等特色文化活動,農村業余文藝團隊每年開展文化活動3000余場次,極大豐富了全縣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群眾文化生活的日漸豐富,百姓文化素養不斷提升。今年春節,由普通群眾參與的大型演出——2022年海原縣百姓春節聯歡晚會,以《共襄盛世》《中華全家福》《鬧春》《愛的約談》《我的青山我的塬》等精彩豐富的歌舞、合奏、小品、戲曲、雜技節目,在全國脫穎而出,登上國家公共文化雲平台,面向全國進行展演。

<p></p></p>

關橋文旅節表演梨園古箏曲。

<p></p></p>

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文化大院 精神家園

參與2022年海原縣百姓春節聯歡晚會的220名演員中,有160余名來自海原縣各地的農民文化大院和在校學生。而在過去,當地農民很少有這樣的能力和機會參與大型演出。

每逢傍晚,距離縣城上百公裡的甘城鄉李梅文化大院的鄉村樂隊就活躍起來。樂隊負責人杜建雙一曲悠揚的薩克斯曲拉開序幕,村民張勇敲起架子鼓伴奏,杜銀燕熟練地彈起電子琴,美妙的旋律融為一體,縈繞在村子上空。

你方唱罷我登場,合奏剛結束,二胡、板胡、揚琴、鐃鈸等器樂也熱鬧起來,秦腔愛好者們的一曲折子戲精彩上演。在李梅文化大院的帶動和縣文化館專業老師的輔導下,當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日漸豐富。很多群眾通過培訓學會了樂器、戲曲等,逐漸從觀眾變成了演員。

“農民文化大院的興起,為基層群眾文化的興盛發揮了引領作用。”已在海原縣文化戰線服務42年的文化館副館長蘇剛介紹,近年來,海原縣投入人員、資金、設備、器材,大力扶持發展農民文化大院,因為它根植於農村接地氣,號召力、帶動性強。農民文化大院主要是由熱愛戲曲、樂器、書畫等文化藝術的群眾自發組建成立,農民可在文化大院開展唱歌、排練舞蹈、打乒乓球、下棋、讀書等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全縣社火展演等很多群眾文化活動,都在文化大院的協助組織下圓滿完成,村民們形象地稱文化大院為“快樂家園”和“精神家園”。

農閑時,史店鄉蒼灣村李成林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總是少不了放下鋤頭捧起書本的耕讀人。這裡3.5萬冊農業技術、文學、法律、經濟、教育、歷史等各類圖書,是當地群眾的“精神寶藏”。耕讀傳家、崇德尚美、勤勞致富的鄉村文化氛圍,使這個村的發展連年上台階。

對於農民參與度高的文化大院,縣、鄉、村各級高度重視、積極培養,使其逐漸產生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目前,海原縣共扶持打造文化大院90個,並配備各類文化器材。農家書屋實現全縣159個行政村(社區)全覆蓋,出版物保有總量324743冊,每個農家書屋平均2042冊。建設數字化農家書屋12個,配備數字借閱一體機12台。該縣全民閱讀活動有序開展,文獻信息資源線上線下閱讀量達20萬人次、30萬冊次,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加油站”。

如今,到文化大院去看看書、聽聽戲、打打球,或者唱唱秦腔練練舞、學學樂器寫寫字,成了當地群眾生活新風尚。

<p></p></p>

慶祝建黨100周年文藝晚會。

<p></p></p>

馬志龍制作的泥哇嗚。

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器材和熱情都有了,漸漸地專業輔導老師不夠用了。海原縣充分利用“三區”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專項等項目,將各級輔導老師按群眾需求分到村上,吃住在村裡,開展菜單式培訓。

到北咀村輔導的“三區”人才、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國家三級演員哈寶忠發現,在徐林文化大院整整齊齊躺著7面大鼓。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縣上2019年配發的,由於沒有大鼓老師便一直閑置。

哈寶忠與徐林文化大院負責人一合計,根據本村婦女的意願組建了一支15人的女子威風鑼鼓隊。從鼓槌握法、鼓點節奏、與音樂的配合等方面開展系統培訓,並堅持每天合練。

女鼓手們熱情高漲,經過系統培訓,今年全縣元宵節社火巡游展演上,這支女子威風鑼鼓隊在《男兒當自強》《笑傲江湖》等耳熟能詳的配樂聲中,表演一鳴驚人。經過持續專業輔導,這支女子鑼鼓隊的婦女們個個成了群眾文化的多面手,在威風鑼鼓、秦腔、時裝秀、廣場舞、腰鼓等方面游刃有余。

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年前,蘇剛到關庄鄉小南川村進行秦腔唱腔培訓,村裡年近九旬的資深票友賈作清老人聞知后非常激動,提前兩小時到文化大院,和蘇館長進行切磋交流。七營鎮柴梁村有7位農民都喜歡薩克斯,便自費購買人手一個。縣文化館立即派出專業老師上門為他們手把手教。如今,他們已多次參加全縣農民文藝調演等各類公開演出活動。

海原縣在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送文化”還要“種文化”。去年開展“送戲下鄉”“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演出302場次,廣場文化演出20場次,旅游節演出5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398場次。選派21名專業人員,從舞蹈、聲樂、器樂、戲劇、曲藝、攝影、書法等方面,對全縣90個文化大院進行“點對點”菜單式輔導。舉辦暑假少兒藝術公益培訓班,開設鋼琴、繪畫、素描、書法、舞蹈、架子鼓等11個培訓科目,培訓300余人次。為90個農民文化大院、農村文藝團隊配發相關設施設備和扶持資金43.585萬元,使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踴躍參與者、積極推動者和直接受益者。

<p></p></p>

傳統文化后繼有人。

<p></p></p>

秦腔表演。

<p></p></p>

文化的種子在海原大地生根發芽。

非遺回歸 文化自信

這幾天,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傳承人、海原縣西安鎮園河村的魏岳成,正在為皮影戲進校園做准備。

58歲的魏岳成是魏氏皮影戲的第四代傳承人,至今他仍堅持一周一次的皮影戲表演。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升溫,皮影戲也越來越受歡迎。每次受邀表演,往往是大人小孩擠著看。

“過去我的父輩演皮影戲是為了養家糊口,如今皮影戲的回歸受到觀眾青睞,這是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接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在縣上的扶持下,魏岳成組建了海原縣魏氏皮影戲團,從2019年起開展皮影戲進校園活動,每年演出80場次。

“妥燕入選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百名候選人”。近日,這一喜訊在我區非遺領域引起關注。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花兒傳承人妥燕家住海原縣海城鎮,自幼跟隨奶奶學習花兒民歌,代表作有《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四姑娘》《花兒漫塞上》等。她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2012年至今,她在幼兒園每周安排兩節花兒課,讓孩子們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海原縣城不遠處的楊家溝,有個中年人常年堅持“造物”——制作泥哇嗚。他叫馬志龍,中衛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泥哇嗚制作世家。他制作的泥哇嗚工藝精湛、形體多樣、音色優美。僅春節7天長假,他的網店泥哇嗚銷售額就達到4000元。在海原縣的扶持下,馬志龍在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基地成立了旅游紀念品設計與開發工作室,帶動更多人參與非遺創作。

海原縣充分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從項目扶持、組織展示展演、申報參評等方面積極推進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讓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保護中創新。截至目前,該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項,傳承人3名﹔自治區級14項,傳承人24名﹔市級4項,傳承人40名﹔縣級27項,傳承人67名。3個縣級非遺傳承點,2個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點),1個自治區級非遺傳承基地,1個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文旅融合 激發活力

文化是時代的鏡子,也是凝聚民心、增進福祉,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標尺。

海原縣大力推動文旅融合,推進“旅游+”產業全面發展。規劃出10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緊密對接沙坡頭、須彌山、火石寨等旅游景點,以精品線路引領旅游縱深發展。建成天都山石窟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南華山靈光寺風景區1.2公裡旅游步道和觀景台、甘城旅游驛站、李俊導視廣場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星級鄉村旅游點,形成農庄游、花季游、採摘游等新業態。

“十四五”期間,海原縣將全面完善提升文化設施,形成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有文化站,社區有文化廣場,行政村有文化室,自然村有文化大院、業余文藝團隊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歷史文物古跡以及飲食文化等資源,扶持村級(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民間文藝團隊和農民文化大院,按需配備相應設備器材。形成一鄉鎮一品牌、一村(社區)一特色的民間文化矩陣,促進文化與旅游、商貿、農業等經濟活動融合發展。

將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從局部拓展到全域,讓公眾足不出戶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文化大院、基層流動圖書服務點、農民業余文藝團隊、文化活動室為補充,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裡”和“十分鐘文化圈”。

針對消費者對品質生活、互動體驗、個性定制、便捷服務的更高要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水平。深挖海原長城長征文化、絲路歷史文化、山水生態資源、田園鄉村休閑等要素資源,重點開發長城長征文化游、絲路尋蹤歷史文化游、生態休閑度假游、鄉村田園康養游“四大”旅游主題產品,打響“花兒之鄉·古韻海原”特色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推動民俗文化游、絲路尋蹤休閑游、農業觀光體驗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力爭到2025年,通過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驗收,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佔全縣GDP的5%,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5000萬元。(記者 王文革 文/圖)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