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乏牛坡”

7月3日,记者走进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乏牛坡”。上百万亩的荒漠沙地静静地臣服在沙柳、沙棘、花棒等沙生灌木丛下。
航拍“乏牛坡”。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
“以前,这里因为沙子多,牛拉车都上不去,所以人们就给这里取名叫乏牛坡。”刘占有说,“乏牛坡”是我们刘记窑头村村通往周边乡镇的重要通道,从我记事起就非常难走,风沙一起就被沙子埋了。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记窑头村就开始大规模修复生态。2000年后,经过多年植树造林,结合退耕还林,刘记窑头村生态逐渐好转、风沙渐小,2005年村子修了直通县城的水泥路,乏牛坡逐渐从村民的“交通地图”中边缘化。随后,刘记窑头村被纳入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乏牛坡不仅变得翠绿,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护林员巡山及生态观光的重要通道。
汪泽殿现场演示治沙经验。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
“刚开始栽树没经验,栽下的树不是被沙子埋了,就是被风抽干了。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又干了几年,最终用麦草方格技术改变了这片沙地。” 郝记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泽殿说。
生态好转也为刘记窑头村提供了发展动力,远离风沙侵袭的农田翠绿成片,加之大力发展滩羊产业,刘记窑头村今年甩掉了“穷帽子”,实现了整体脱贫。
“乏牛坡只是盐池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2006年成立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以后,我们不断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等项目,以及日常的一些资源管护。让我们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更蓝了,地更绿水更清。”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冯鹏举说。
近年来,盐池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总体思路,“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先后投入资金33.8亿元,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累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391万亩,形成了“一圈两带三区多点”的生态格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