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首次发布全域生态资源本底调查报告

近日,《宁夏生态资源本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完成全域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并发布的省级调查报告。
《报告》聚焦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资源状况,以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生态资源分类方法,形成了体现宁夏特色的生态资源本底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为呵护好宁夏“一河三山”改革发展基准线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
《报告》创造性提出生态资源分类体系。立足宁夏全区地理格局、功能、位置等生态特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数据优势,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生态要素特征-功能服务属性”三维映射关系图谱,构建了农田、森林、草原、湿地、水域、沙漠、荒漠、城镇、乡村9个一级类,45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摸清各类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保护修复等生态资源现状,全面掌握全区生态资源禀赋状况。
《报告》还构建了要素齐全的生态资源本底数据库。共收集到42类、3.5TB数据,完成坐标转换、文本数据矢量化、格式整理等工作,形成宁夏生态资源本底调查数据清单。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建成涵盖基底层、资源层、受损层、管理层、生境层五层立体数据库,实现宁夏生态资源本底数据成果集成管理、动态入库。对生态资源进行动态、定量、空间化的灵活组装分析,可分区分类展示宁夏全区生态资源状况。
此外,《报告》还开展生态资源诊断性评价。建立涵盖数量、质量、受损、服务、格局、保护与修复状况6个方面构建56项指标的“生态资源体检表”,通过分区分类统计生态资源的基本情况、变化量,分析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开展生态资源诊断性评价。宏观层面,围绕“一河三山”分析生态现状,总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梳理生态保护存在问题,为生态修复提供精准靶向。微观层面,以县区和生态分区为单元,聚焦生态修复项目区,建立生态资源台账,构建评价指标,掌握生态修复成效。
下一步,宁夏将持续开展生态资源本底监测,全面掌握区域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逐步将生态资源监测成果作为检验生态修复成效的重要依据。拓宽生态资源数据成果共享渠道,推进生态资源调查成果数据服务。同时,纳入部省合作项目,联合组建专家智库,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建库-分析评价-应用宁夏经验。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宣传教育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