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件姚河塬西周遗址文物在彭阳展出

象牙梳、马头骨、銮铃陶模、青铜车轴饰……近日,彭阳县博物馆举行的“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自春节前开展以来,已吸引6000余名观众参观。展厅内300余件文物让观众“穿越”到3000年前的“获国”。
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8家单位在彭阳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姚河塬遗址,并确定该遗址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获国”的都邑,是目前发现的周人最西北的军事前哨基地。姚河塬遗址曾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姚河塬遗址7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
展厅内,出土的3个硕大的马头骨格外吸睛,其保存较完整。而考古作业中,共挖掘出土100多匹马的骸骨,以青壮年马匹为主,西周车马陪葬制度由此揭开。
古代社会,贵族去世后,生前的车马也随葬墓中,且墓主地位越高,随葬的车马数量也就越多,车马坑便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姚河塬西周城址出土了4座车马坑。其中1号车马坑埋马16匹,葬车4辆,1辆车配4匹马。后经DNA测定,可知这些马匹的颜色均为枣红色。
在高等级墓葬区内,不仅发现了6座大型、小型马坑,还发现了2座祭祀坑。马坑为竖穴土坑,祭祀坑呈直筒井状。其中1座祭祀坑,直径1米,深8.2米,最底部用来祭祀的是一名年龄25岁左右的女性。另一座祭祀坑,直径0.95米,深10米,该坑殉牲较多,包括黄牛、绵羊、山羊、狗、鸡等动物。彭阳县博物馆馆长高鹏丽说:“这两座祭祀坑的年代属于春秋早期,比西周晚,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追祭行为。商周衰亡后,后人来到祖先埋葬的地方,不定期来追祭。”
姚河塬遗址的一个重要发现——姚河塬铸铜作坊区,就在高等级墓葬区南侧,有水渠、水池、取土坑、储泥坑、烘范窑等,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过出土的3000多块陶范可知,“获国”已拥有较为完整的铸铜产业链,而且证明,姚河塬西周城址能够铸造青铜容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器类,具备铸造青铜器的完备技术体系,是目前已知我国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
“从熔铜渣、坩埚、回炉重熔的铜片等遗物判断,铸铜生产所用的铜原料有可能是从外地转运而来的铜锭(饼)。”彭阳县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宁国说。
“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西周时期铸铜作坊不到10处,姚河塬铸铜作坊便是其中1处。”杨宁国说,铸铜作坊的发掘,对于深入研究西周铸铜技术体系及铸铜业弥足珍贵,是目前西周铸铜业中心与边缘对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记者 陈永峰 常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