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特色产业“金钥匙”解锁强村密码

2月11日,记者从银川市委组织部获悉,去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5.5亿元,预计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
春节前,灵武市崇兴镇崇兴村对村集体经济经营情况进行盘点,全年收入达到403.54万元,相比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短短两年间增长近33倍。崇兴村因地制宜发展胡麻油加工等特色产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小麦销售收入13.49万元、龙牙白菜销售收入24万元、冷库租金21.11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56万元。”这是2024年贺兰县立岗镇先进村的年度账单。2023年以前,该村还是一个软弱涣散村。当年,在外发展的杨志刚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丰富的商业经验,团结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盘活闲置资产、引入优质项目、加强村企合作,蹚出一条致富增收路径,让先进村真正“先进”起来。
银川市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始终把育强“头雁”队伍作为关键一招,通过县(区)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联乡镇的方式,逐村调研评估,精准确定弱村32个,并优化调整不合格、不胜任的村党组织书记22名。同时,运用“四个一批”策略,选优配齐村“两委”班子。截至目前,全市村“两委”负责人中“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占比已高达85.8%,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人才动力。
“今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至350亩,并借助现有产业优势,引进相关项目,不断拓宽增收渠道。”2月7日,灵武市崇兴镇韩渠村召开春节后第一次村“两委”会议,村党支部书记郝学武一开场就下达了硬任务。像杨志刚一样,郝学武也是经商成功后回村大展拳脚的致富带头人。2024年,韩渠村通过村集体自主开办肉牛养殖场,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银川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多元经济发展格局。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村转变经营思路,盘活闲置营业房自主创办“五渡尚品老酒坊”加工厂,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引进种苗培育企业,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实现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增长;永宁县闽宁镇整合各村资金,共同出资购买辖区一家光伏发电企业,每年为各村村集体增加收入300万元。
银川市通过打造“党组织+”运行模式,全市乡村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新格局,有效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春节前,先进村为175户困难群众发放了米面油作为新年礼物,为100户困难家庭配备了急救药箱,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还可获得60元医疗保险补助。韩渠村则连续3年奖励考入大学的学生,让乡村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记者 裴艳 王若英 黄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