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撑起乡村振兴“科技伞” 隆惠村盐碱地变身致富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月9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的香菇种植基地,村民杨晓霞正弯腰穿梭在一排排菌棒间,娴熟地摘下圆润饱满的香菇。她额头上渗着汗,脸上挂着笑:“以前这盐碱地种啥都不行,谁能想到现在靠种香菇一年能挣4万多元。”
4年前,隆惠村还是另一番光景。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三西”扶贫搬迁形成的“吊庄”,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7万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那时候村里只有86栋老旧温棚,种菜收益低,温棚破得漏风,冬天得裹着棉被干活。”隆惠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串州说。
转机出现在2021年,驻村第一书记张志鸿带着村“两委”班子三赴福建古田考察,在隆惠村的盐碱滩上播下了第一颗菌菇产业的种子。
“要让盐碱地长出‘金疙瘩’,光靠热情不够,得靠技术。刚种菇时,我们花50万元进了10万个菌棒,因种植技术跟不上,菌丝死亡率高,出菇率极低,前后亏损近30万元。”张志鸿的办公桌上至今摆着当初的考察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无土栽培、菌棒配方等关键技术。
2024年4月,随着石嘴山市首个“菌菇科技小院”落户隆惠村,来自宁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的30余名专家扎进田间地头。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立体种植架和智能温控系统,更建立起“党支部+科技小院+企业+农户”的创新机制,生物改良技术让pH值高达8.5的土壤焕发生机,自主研发的菌棒生产线将成本从每棒5元压至3.5元……“过去香菇发黑发黏的难题解决了,现在每棚利润从2万元涨到近4万元。”李串州指着中控室大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语气里满是自豪。
“以前觉得高科技离我们很远,现在看着我们的深加工产品受到全国消费者的青睐,心里美滋滋的。”在菌菇加工车间,村民马秀芬操作着全自动分拣机,将香菇按等级送入不同通道,这些经过深加工的“香菇脆”“香菇酱”将发往上海、福建等地。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中,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了高科技的实践者。如今,村里不仅建起了日产3万棒的自动化菌棒车间,让曾经的采购依赖变成如今的“自主造血”,还建起了食用菌科普研学基地,两年间接待研学人员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致富。连菌渣都变废为宝,经技术处理后成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菌—肥—田”的绿色循环。
隆惠村村民朱旺斌曾因种温棚不挣钱,把自家温棚转租后外出打工。两年前,他又跑回来重新承包了2栋菇棚。“我现在白天管理温棚,晚上在视频里跟着专家学种菇,离家近、时间自由,比在外打工好太多了。”科技小院的溢出效应正在重塑乡村生态,“今年我报了成人本科,专门学习农业管理技术,以后肯定有用。”朱旺斌说。
夕阳西下,菌菇产业园的灯光亮起。张志鸿站在新建的菌种扩繁实验室前,望着冷链车满载香菇驶向高速公路,轻声说道:“科技小院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记者 马 骏 李昊斌 闵 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