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就业故事 一条民生主线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新春的鞭炮声余响犹在,西吉县400余名劳务人员已经满怀憧憬,登上了务工的包车。他们将去往银川、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开启自己的新篇章。
5天后,西吉县又集中输送818名劳务人员赴福建、内蒙古等地务工。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西吉县还将输送一批务工人员。
今年,我区持续深化就业创业优先工程,全面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质扩容。西吉县如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如何让部分不想出门务工的“90后”思想上“破冰”、行动上“突围”?记者以三个故事为视窗,探查西吉县把就业稳岗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新作为。
再也不用卖苦力了,凭的是啥?
“我已经定了,正月十五后,就去政府‘点对点’联系的内蒙古一家建筑企业当腻子工。”2月8日,西吉县震湖乡李章村村民蒙振明说。
之前,蒙振明常年在内蒙古、甘肃等地打零工,由于缺乏技术,只能卖苦力在工地上扛水泥、搬沙子,收入一直不稳定。去年8月,震湖乡打造建筑劳务品牌,围绕工程项目和就业需求,开展瓦工、腻子工、电焊工、汽修工等技术工种培训并颁发技能证书,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同时,该乡根据市场需求计划建立风电、汽修等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劳务产业发展。
蒙振明的朋友是一名腻子工,他带着蒙振明从基础学起,帮助蒙振明掌握了相关技能。
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得知他掌握了技术后,迅速为他进行人岗对接。蒙振明说,他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且还技术对口。
截至目前,西吉县开展各类招聘会15场,发布用工信息6期,推荐就业岗位5000余个,累计转移就业15429人,其中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劳务输出10930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劳务输出5412人。
西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县、乡、村三级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体系,完善人岗对接体系、政策激励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是实现劳务输出工作开门红的关键。
3次登门被回绝,该放弃吗?
“我没想着外出务工,你们回吧。”即便对面是西吉县震湖乡副乡长、劳务站副站长单亚军,苏堡村村民邵胜利也不留情面地“怼”了回去。
春节前是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西吉县组织乡村干部、劳务信息员深入村、组,对全乡5700名劳动力开展全覆盖摸排,动态掌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就业意愿等信息,为精准对接、定向化输出提供数据支撑。 30多岁的邵胜利就在这时候被单亚军“摸”了出来。
1月中旬,单亚军第一次敲开邵胜利的家门,动员他外出务工。邵胜利一家四口人,主要靠几亩农田为生,平时在周边打零工。似乎被“怼”回来在意料之中,单亚军笑着离开:“干的就是这份工作,这不算啥。”
两天后,邵胜利打开门一看又是单亚军,直接扔下一句:“我还是不想出去。”
第三次,单亚军给邵胜利讲了福建企业的工资待遇,并且告诉他到外面见见世面能开阔眼界。可邵胜利依旧不为所动。
有了前3次登门拜访的经历,单亚军了解到,邵胜利的妻子常年在家,能够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为说动邵胜利,单亚军改变了策略。第四次登门,他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人,做起了邵胜利妻子的思想工作。
“你放心去打工,家里我照顾。”邵胜利的妻子劝说丈夫。
“麻烦你们来一下,他想通了。”春节前的一天,邵胜利的妻子拨通了单亚军的电话。
这次再听单亚军介绍福建的企业,邵胜利听得津津有味。2月2日,邵胜利乘车前往福建飞毛腿公司务工。
正月初一登门道歉,为了啥?
王坪村的“95后”村民李兵(化名),高中毕业后一直宅在家,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打游戏。
除夕当天,李兵与家人团圆,村党支部书记张占斌来给李兵一家拜年。
祝福的话说完,耿直的张占斌直奔主题,“在家不出门,只知道玩游戏,咋不出去挣钱呢?”听到这话,李兵的父亲有些不高兴:“先过年,其他的年后再说。”
农历正月初一,张占斌自掏腰包购买了礼物登门赔礼,并看望李兵80多岁的奶奶。看到李兵在屋里打游戏,张占斌倾听李兵父母的烦恼并且开导他们鼓励、支持孩子到外地务工。农历正月初二,张占斌又来给李兵做起动员工作:“你不能靠父母养活一辈子,自己要学技能。”近一个小时的促膝交谈,使李兵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农历正月初四,张占斌收到一个“大礼包”——李兵想去银川的餐饮企业务工,父母也支持他。
近年来,西吉县主动与银川市、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用工密集型企业对接;与新疆阿克苏众联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提供岗位1300个以上。同时,针对本地产业需求,与吉兴建筑、宁夏金盾、文山测绘等企业和本地种植养殖合作社开发“家门口”岗位300余个,实现“离土不离乡”灵活就业。(记者 乔素华 郭小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