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传承,有生活的态度,有烟火的味道
金贵大集,不只是集市
1月27日,贺兰县金贵镇的大集上人声鼎沸。这天是金贵的集日,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上午9时,人们从四处赶来,熙攘的人群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与烟火气。
64岁的马进孝带着家人,驾车从银川市金凤区赶来购买年货。10多年来,每月赶两次大集,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大集的生活气息浓厚。”沉浸在大集喧闹的气氛中,马进孝乐而忘返。
大集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牛羊肉熟食香气四溢,地方传统面点精致诱人,特色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从东到西,沿着街道两边排开的摊位,红彤彤的辣椒、新鲜的西红柿、筋道的手工粉条、酥香的肉丸等“土特产”,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顾客驻足购买。
“收款10元”“收款30元”的收钱语音提示此起彼伏,35岁的吴彬忙个不停,一碗接一碗给排队的顾客盛麻辣烫。锅里的食材在滚烫的汤汁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从我爷爷开始,到我父亲,再到十五年前我接手,我们祖孙三代在金贵大集上经营小吃店,有五六十年了。”吴彬说,正常每集线上能卖出3000多单,这几天线上更是卖出了5000多单,加上线下,营业额轻松突破两万元。
从最初两三平方米的露天小摊,发展到现在两百多平方米的餐厅,金贵大集成就了吴彬,他也亲眼见证了金贵大集由简至繁的巨变。
“我爷爷和我爸那个年代,金贵的集市是泥土路面,路边搭顶帐篷、支张桌子就能撑起一个门店。”在吴彬眼里,生意火爆除了家传手艺深受顾客认可外,集市自身的硬件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关键因素。
金贵大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古今故事。一个个摊位,宛如时光的容器,盛满了大自然的馈赠。
大集逢日期尾号1、4、7开集,已走过了89个春秋。1936年前后,集市迁至保家户,有了农贸市场雏形。1995年至2000年,农贸市场在发展中渐成规模,成为当时很有特色的农村集市。
2003年,贺兰县吴洋金贵市场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后,对集市进行“划行规市”,设置农产品交易区、美食街区、牲畜家禽交易区、日用百货交易区、服装交易区8个经营区,并进行企业化运营,使大集逐渐成长为农产品购销和生产生活物资购置的主要集散地,辐射周边50多个村。
“我是在抖音上看到这边大集比较有名,就约上妹妹一起来逛逛。你瞅瞅这辣面子,纯手工磨的,闻着就香。”35岁的张慧和妹妹专门从银川市兴庆区来金贵赶集,她们开心地向记者展示着刚买到的土特产手磨辣椒面。
50岁的贺兰县居民段仁明是大集上的常客,从儿时到知命之年,赶大集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情怀。“我五六岁时,爷爷就经常带我来赶集。小时候嘴馋,麻辣烫是必须来一碗才能回家的。”段仁明说。
金贵大集的繁华,不仅成就了当地生意人,也吸引内蒙古、云南、河南、安徽等地商户纷纷入驻。来自河南的鲁俊伟便是其中之一。从10年前的4米长小摊到如今的12米联排大摊,他的收入也从3位数涨到了5位数。“每逢节日,赶集的人特别多,忙不过来,就雇人帮忙。”鲁俊伟说。
金贵大集,凝聚着岁月的温情与质朴,承载起无数人的回忆与梦想,架起连接城乡的桥梁。这里,不仅是一个集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态度,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
“2024年,金贵大集凭借全年109个集市、平均交易额100万元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宁夏十大乡村特色集市之一。”金贵镇副镇长石学文介绍,现在集市拥有商户300余户,日常客流量达5000人至1万人,逢年过节时更是高达3万人,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大集名副其实。(记者 剡文鑫 王若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