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积聚活力,民营经济韧性生长攀新高

——政协委员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2025年01月19日12:27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胡学文委员:政策给力,民营企业努力,两者的“双向奔赴”,才能迸发出民营经济的无限可能。 记者 王晓龙 摄

马莉焘委员: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记者 白茹 摄

马俊委员:加快分梯次精准培育,可以更好地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记者 王晓龙 摄

1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激发消费潜能”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今年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目标:2025年,宁夏将进一步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推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带动放大作用持续显现。其中,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力争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突破50%。

从行业龙头到“专精特新”,从链主企业到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无不被一年来宁夏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鼓舞、振奋。一张宁夏民营经济100强榜单,更折射出民营企业奋发向上的韧性和生机。

如何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激发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热情?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积极建言献策。

让营商环境“有形有效” 助民企“有感有得”

提及去年银川税务部门的资金解困,宁夏幻太奇海洋公园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斌至今记忆犹新。得益于小微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政策,陈斌所在企业最终获得60多万元企业所得税减免,公园游乐设施得以更新升级,客流量随之增加。

去年以来,宁夏着力在投资兴业、转型升级、创新培优上下功夫,用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利企暖企“新高地”。一年里,宁夏深化纾困赋能,厚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先后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1条”“29条”“三年行动计划”“十项机制”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更加精准的政策供给,助力全区民营经济保持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一些政协委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域要素保障与企业需求仍存在差距,产业平台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还不强,许多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政协委员胡学文认为,政策给力,民营企业努力,两者“双向奔赴”,才能迸发出民营经济的无限可能。他对此建议,政府层面可以集中更多力量解决重点企业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融资和人才引进方面,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享受到实实在在帮扶的企业,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策的“传声筒”,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民营经济整体环境的活跃度。

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不少政协委员关注和建议的重点。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建议,加大对自主创新品牌、基础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从严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营造具有突出区域特色的创新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特色品牌保护、驰名商标保护硬措施。同时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实现投诉处理全环节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有诉必答、答必有果。

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增强发展后劲

2024年7月9日,覆盖全区五市,涵盖一、二、三产业的12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会负责人受邀参加自治区政府2024年第二次民营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各位企业负责人开门见山讲问题、开诚布公谈诉求,在场24个部门则针对企业诉求现场研究答复,逐项反馈,限期解决。

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马上办、实时办的机制对于解决企业正在面临的困难可谓是雪中送炭。这种面对面的鼓舞和激励,也让他们生出更多勇气和决心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打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组合拳”。宁夏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马莉焘委员建议,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可以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通道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增强我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相对应的金融和资金支持,借助金融政策鼓励企业不断提升数字转型能力、平台运用能力、识才用才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及时出台地方配套政策,让其“掷地有声”的同时,积极营造支持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

马俊委员认为,加快分梯次精准培育,可以更好地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他建议,围绕三次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小个专、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五大工程,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良好生态。聚焦“六新六特六优”细分产业链,设立专项条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同时,坚持“评育用”并重,构建形成“专精特新”企业“筛选建库—诊断指导—对标提升—融通对接—精准服务—成长评价”工作闭环。加强全面精准服务,定制“专精特新”专属工具箱,汇聚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诊断、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工业设计等多门类专业服务。在人才智力支持方面,可以定期梳理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围绕产业需求开设对应专业学科与课程,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壮大企业所需的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记者 张 唯 马 丽)

(责编:阎梦婕、赵文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