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烙”出幸福日子
烙在葫芦上《毛主席诗词》烙画作品线条流畅,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作品新颖又有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葫芦烙画作品气势磅礴……一幅幅生动的字画在一颗颗葫芦上“绽放”。
近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胜街道潮湖村的大武口工艺葫芦非遗扶贫就业手工坊里,记者看到民间艺人陶瑞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展示民族团结互助、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故事。
一勾一烫饱含匠心,小小葫芦上包罗了世间万象。“我利用葫芦烙画非遗载体,把长城等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以及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生动展现在葫芦上,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各族群众、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瑞珍告诉记者,将葫芦烫画这一鲜活的文化符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民俗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创产业,不仅能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古老走进现实,陶瑞珍作为葫芦烙画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既让这种古老技艺传承发扬,也通过内容的提升,让更多人感受到祖国的发展。”长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郝正华点赞说。
随着葫芦烙画非遗产品的“出圈”,陶瑞珍还推出研学游项目,打造了“石榴籽”工作室,在寒暑假期间举办小学生葫芦烙画培训班,让孩子们深度了解、体验非遗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来自大武口区艺星之梦艺术培训学校的学生张景然说。
不只是吸引更多游客参观,陶瑞珍还把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妇女,让大家在家就能有收入。
“以前就是自己画着玩,发现这是一门产业,还得要从2012年参加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的非遗展览说起。”陶瑞珍回忆,那一年博览会上,她的葫芦烙画作品赢得参展嘉宾的一致赞赏,几天下来200件葫芦烙画作品赚了2万元。看到市场、有了信心的陶瑞珍回到村里后,鼓励大家种葫芦、刻葫芦、卖葫芦。2013年,陶瑞珍成立了瑞宝工艺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走上了葫芦创业之路。失地村民陶玲,平日靠打零工维持生活,2019年,她加入葫芦专业合作社。“生活充实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陶玲说,葫芦烙画每年能带给她5万元的收入。“葫芦烫画、葫芦刻画,有了这门手艺,我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今年51岁的下岗职工郭会玲自豪地告诉记者,2012年她开始学习葫芦烙画,现在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
十余年间,陶瑞珍自己不仅带出了十几名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还带动周边280余名群众参与葫芦种植、葫芦烙画中。这10年,也是潮湖村变化最大的10年。“以前忙完地里活,大家就到处串门聊家长里短,现在都一心投入到葫芦烙画中,比谁挣得多、谁画得好。”陶玲告诉记者。
“葫芦烙画,已经成为大武口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势必会越走越远。”郝正华说。(记者 贺紫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