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让更多优质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
宁夏水产研究所养殖的鱼获丰收。
宁夏水产研究所内,工作人员查看鱼苗。
渔民捕捞黄河养殖鲤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贺兰县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鱼菜共作系统。
日光温室里,鱼菜共生。
万亩集中连片的内陆养殖池塘不断升级。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宁夏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渔业发展路子,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精耕细作、孜孜耕耘“蓝色粮仓”。
20世纪80年代,利用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814项目,宁夏“以渔治碱”让沉睡千年的盐碱地变成了万顷碧波。进入21世纪,宁夏率先在西北地区探索开展盐碱地南美白对虾、青蟹、大黄鱼等海水品种养殖。大黄鱼苗种淡化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宁夏海鱼陆养实现零的突破。如今,鳜鱼、鲈鱼、河蟹等优新品种集体亮相,“瘦身”银川鲤鱼肉质鲜嫩Q弹,更多优质鲜活的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
黄河边的渔业种源振兴
黄河,为宁夏带来了宝贵的灌溉水源,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从黄河鲤鱼到各类淡水鱼种再到近年来的海鱼陆养,宁夏渔业吸引着越来越多外界的目光。
“我在广东养鱼20多年,也是后来才知道我们那边好多水产品都来自宁夏。这边生产的加州鲈鱼苗除了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广东、福建等地。鲈鱼苗每尾卖2.5元,经济价值比鲈鱼成鱼高,繁育饲养技术要求也更高。”位于贺兰县洪广镇的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个漆黑的大棚里10个直径8米的缸形循环水养殖池,盛满了水养着鲈鱼苗,该公司技术负责人罗灿辉一边拿着手电查看鱼苗一边说。
“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渔业更新换代,推广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品种。以贺兰县为例,2023年,该县的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达11593亩,年产量2472.81吨。目前,已建成加州鲈鱼大规格苗种培育基地3家,年培育大规格苗种500万尾,示范带动养殖3000亩。”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了名优品种,是否要放弃常规品种?
“鲤鱼要小的,草鱼要大的。大家加把劲,争取中午前发车。”在贺兰县宁夏水产研究所内的鱼池里,数十名工人熟练地挑选着大小相等的鱼儿分类放置在渔网中,来自甘肃的鱼贩子一边催促工人一边告诉记者,宁夏的鲤鱼肉质Q弹,刺少,很受欢迎,这几车鱼是连夜运去敦煌的,争取能赶上明天的早市。
“产业发展,种业先行。近些年,宁夏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从最初开始驯化养殖鲤鱼1个品种增加到目前的51个。在围绕产业加大新品种引进扩繁与示范推广的同时,自1954年建所以来,我们所始终坚持开展黄河土著鱼类资源的本底调查、救护繁育和保护利用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在人工救护繁育方面,先后攻克了黄河鲶、赤眼鳟、大鼻吻鮈等珍稀濒危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瓶颈,创造了黄河鲶1年产卵4次且繁育成活率均在80%以上的纪录,成为国内最大的黄河鱼类救护繁育基地;在新种质创制与良种选育方面,我们所先后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创新建立了黄河鲶人工雌核发育、人工诱导性逆转、功能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标记辅助选育等现代生物育种新技术,创制出F5代新品系和YY超雄鱼,技术成果全国领先。”宁夏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赛清云说。
通过深入调研水生生物资源、构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推动涉渔工程的生态补偿、深化人工救护与繁育技术的研发等一系列措施,宁夏有效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黄河鱼类种质标本库1座,保存有黄河鱼类剥制标本、浸泡标本60余份。黄河鲶、大鼻吻鮈、赤眼鳟等鱼类组织、DNA、精子等样本2000余份。已建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3个、国家级原良种场1个、省级原良种场6个,县级水产苗种繁育场11个,保存亲本超20万斤。
“我们先后建设黄河青石段大鼻吻鮈、黄河卫宁段兰州鲇、清水河原州段黄河鲤、沙湖特有鱼类、西吉震湖特有鱼类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的对象主要有兰州鲶、黄河鲤、北方铜鱼、大鼻吻鮈、高原鳅、似鲶条鳅、泥鳅、中华鳖等20余种,基本实现了黄河宁夏段主河道、重点渔业水域、重要鱼类保护全覆盖,保护面积达47300.5公顷。
目前,黄河特色经济鱼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已纳入自治区13个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建设,1家渔企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种业阵型企业。全区各类苗种繁育能力达28亿尾,常规品种苗种繁育实现100%自给。
“如今,我们引进智能监控、精准投喂、疾病远程诊断等现代渔业技术,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未来,我们将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养殖环境、生产流程、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渔民提供更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赛清云说。
因地制宜发展“稻渔共作”
如何将盐碱地变成良田?“稻渔共作”模式给出了答案。
“这块地两年前是盐碱地,从前年开始,我们把土地流转过来,借鉴永兴村实行‘稻渔共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一片田,既种水稻,又养虾蟹,还可以治理盐碱地,实现‘一田多收’的效果。”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英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宁夏紧紧依托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结合宁夏土质特性、气候环境条件、水稻种植工艺等特点,创新推出了符合宁夏稻渔产业发展实际的“宽沟深槽”新模式,并将流水槽、陆基玻璃缸等设施养殖技术与稻渔综合种养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流水槽+稻渔、陆基玻璃缸+稻渔、陆基砼制池+稻渔、工厂化温室+稻渔、养殖池塘+稻渔等5种“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生态循环综合种养及尾水治理新技术新模式。
“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地块分散,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无论是种稻还是养蟹都有很大困难。我们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对盐碱地进行治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今年预计水稻产量能够达到每亩590公斤,螃蟹每亩40公斤,虾每亩产200公斤。”吴英平说,经“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的稻米,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米粒饱满香甜,品质更安全,最终达到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
目前,“设施养鱼+稻田种植”新模式,水稻亩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实现亩产收益“千斤稻、千斤鱼、万元钱”,化肥减少65.4%,农药减少48.6%,人工减少50%,用水减少25%,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亩产值、亩利润“四提高”。破解了养鱼水体、水稻种植面源污染、尾水直接外排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宁夏水资源有限、昼夜温差大、盐碱地菜棚产能低等问题,充分利用菜棚、盐碱地资源,在全国率先将水产养殖移入蔬菜大棚,构建设施温棚菜-鱼复合种养模式,使设施温棚同时产出鱼和蔬菜两种产品,实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改善土壤、高效产出目标。
“这里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其秘诀在于我们运用了‘鱼菜共生’技术来达到温室中养鱼+种菜同步进行的效果。”宁夏贺兰县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迟宏伟介绍,“鱼池里的水经水循环系统流进种植槽,利用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再用养鱼的尾水灌溉蔬菜,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101.5万亩,覆盖宁夏引黄灌区4市13个县(区)的水稻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的中、重度盐碱区。其中2023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水产品总量545吨,在贺兰县打造了“稻渔小镇”“稻蟹小镇”。菜鱼生态种养单棚年利润约5万元,是单种蔬菜的2倍,减肥80%,减药75%,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将进一步处理好“稻”“菜”和“渔”“粮”和“钱”“土”和“水”“一产”和“三产”、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利用稻田、日光温室、盐碱水土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试点推广设施农业“鱼菜共作”,实现稳粮(菜)促渔。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名优品种、科学发展设施循环水养殖和稻渔、鱼菜等综合种养模式,促进发展渔业绿色生产力。
全方位开发宜渔资源
“10年前,听说我要到西北养海鲜,亲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强佐洲用渔网捞出正在扑腾的鱼儿。在养殖基地,一个个圆桶排列整齐,里面各种鱼虾翻滚。“现在,公司基地总占地2000亩,建成标准化精养池塘有800余亩、设施温棚450亩,基地年调运名优水产苗种近400万尾,以南美白对虾、加州鲈设施温棚和工厂化车间养殖为主。”作为一家绿色名特优现代化水产养殖示范园区,通过设施温棚、工厂化车间等高标准设施,实现了渔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为了破解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水质不稳定等问题,蓝湾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适应盐碱水质的水产养殖技术。通过科技攻关,公司成功实现了南美白对虾、加州鲈等名优水产的工厂化养殖,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无休的生产模式。借助“闽宁协作”东风,立足区内盐碱地资源禀赋,定位国内潜力巨大的宜盐碱养殖品种(淡化大黄鱼、黄鳍鲷等),重点攻克盐碱地“海鱼陆养”技术和西北设施渔业水质调节技术,不断做强水产种业工程,开创了大黄鱼内陆淡化养殖的先河。
“公司通过‘三池两坝’生态治理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利用盐碱水土资源,开展绿色养殖,将原本的废弃土地转变为‘鱼米绿洲’。”强佐洲告诉记者。
实践证明,“挖塘降盐、以渔治碱”是解决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洗盐排碱水的出路,但本地化的海产品口味如何,市场反响如何?强佐洲解释道:“以虾为例,盐碱水养的虾风味独特,肉质鲜甜又不失淡水虾的弹性。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斑节虾、鳜鱼、石斑鱼等都深受市场欢迎。”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是引黄灌溉的盐碱发生重灾区,当地养殖户也“因地制宜”摸索出棚塘接力的养殖模式。以宁夏泰嘉渔业有限公司为例,先将种苗放在温棚里养殖,等温度适宜的时候再将其放到塘里生长,效果显著。“我们开始主要是打造高位池,用水泵将地下盐碱水抽到高位池里面进行养鱼,下面的土地种植水稻,形成了盐碱水利用的封闭循环。”宁夏泰嘉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利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渔业生产,在未开发的盐碱地上开挖池塘养鱼,目前宁夏已利用盐碱地开展池塘大宗淡水鱼精准养殖15.9万亩,部分长期撂荒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实现了盐碱水渔业循环利用及中低产田改良提升,保障了粮食安全和水产品供给。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截至目前,全区南美白对虾年产量达534吨,产值超5000万元。河蟹产量1500余吨,产值超1.5亿元,斑节对虾每立方水体产量达10斤;大黄鱼、香鱼长途运输和内陆驯化养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总体成活率分别达60%和93%。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对分布在银北地区和盐池等农林牧未利用的低洼盐碱荒地因地制宜实施‘以渔改碱、以渔治碱’工程,开展以对虾、河蟹、加州鲈、螺旋藻等耐盐碱广适性品种为主导的设施养殖100万平方米、稻渔综合种养10万亩、设施农业鱼菜共作综合种养1000亩,积极探索发展大黄鱼、青蟹、鳜鱼等优新品种,全方位开发宜渔资源,提高盐碱水土利用效率,着力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哈 玲 李昊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