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的窑火复燃
“磁窑山,灵州东北六十余里,昔人于此甄陶,至今犹然。明清时期,磁窑寨仍然有40余名庆王府窑匠聚集此地,从事陶瓷生产。”这是宁夏最早地方志明宣德《宁夏志》中,对灵武磁窑堡烧制陶瓷的一段记载。在灵武博物馆内,设有一处灵州窑灵州瓷(又称灵武窑灵州瓷)展厅,这里陈列的白釉剔刻花牡丹纹罐、鱼纹盆、经瓶、瓷铃铛等瓷器,正是北宋时期出土的灵州瓷。
说起灵州瓷,不得不提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宏安。他被评为宁夏文化名家,在灵武乃至宁夏文博界知名度很高。
刘宏安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美术,青年时期发表千余幅漫画作品,2023年担任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后,从事文物保护与文史研究工作。他曾多次参与灵州窑址考古发掘,对灵州瓷进行深入研究后,萌发“让千年的窑火复燃,恢复失传数百年的灵州瓷烧制技艺”的想法。
为了让灵州古瓷焕发新的光芒,刘宏安对古陶瓷胎土成分进行检测,筹资修建了土窑,开始烧制试验。“在黄河边选挖釉土,在磁窑堡采挖高岭土,一件瓷器要经过采集坯土、练泥、烧制等20多道工序。经过半年忙碌,却以失败告终。”说起20年前烧制第一窑瓷的情景,刘宏安记忆犹新。
之后,他不断求教于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等国内老陶瓷大师,最终找出失败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秋天,经过几十次反复试烧,刘宏安终于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烧制出胎质、釉色与北宋时期器物十分相近的作品。
“北宋时期,灵州瓷传承河北邯郸磁州窑剔刻工艺,兼顾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印花技术。在多年发展创新后,灵州瓷充分体现古代西北陶瓷与中原陶瓷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发展历程,是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独特的一朵,在中华陶瓷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刘宏安说。
眼下正值暑假,许多小学生到灵武博物馆内的灵州瓷研学游基地体验瓷器制作。在刘宏安看来,将灵州瓷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间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不仅能让体验者了解到灵州古瓷的制作技艺,还能将传统古陶瓷文化发扬光大,坚定体验者的文化自信。(记者 黄 英 见习记者 牛宝林 弥 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