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千百年前他们制作 千百年后我们修复

2024年03月01日09:00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李琦调配颜料为陶瓷试色。近年来,宁夏博物馆共完成文物本体修复700余件(组),帮扶市县博物馆修复文物200余件(组),承担“馆藏西夏朱漆彩绘木座椅”本体保护修复等多个国家重点保护修复项目。

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青铜鼎合金成分及化学元素。

书画修复师陈志炜为宁夏博物馆馆藏书法作品全色。全色之前,这副对联已耗时两个月,经历过揭命纸、引局、洗画等十几道工序,全色是最关键一步。

观众在宁夏博物馆观赏唐代三彩釉陶器。

银川市人民广场东侧的宁夏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51738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今年春节期间,青花云龙纹瓷瓶等12件(套)宁夏博物馆馆藏含有“龙元素”的文物在“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上与观众见面。

李琦使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陶瓷文物。清洗、打磨、上色是陶瓷修复的基本步骤。

“看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这里工作,实则内心澎湃,与手中器物一起穿越到那个时代。”近日,记者走进宁夏博物馆文物修复室,95后陶瓷文物修复师李琦在打磨修复一件明朝时期的玉壶春瓶。

李琦从事文物修复已有9年,参与过国家一、二级文物修复,2022年曾获得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

在李琦眼里,从事文物修复,乐趣与压力并存,压力源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因此在修复时忠于文献,宁缺毋假。

1996年,一位农民在灵武市磁窑堡镇挖甘草时偶然挖到一支白色瓷器,以为白色不吉利便打碎了,后来被确定为西夏时期灵武窑出土的文物。2017年,灵武博物馆馆长带着一半残片找到了李琦。

“幸运的是,它的瓶体属于开窗对称,我便借着现存的一半花纹信息完成了这支白釉刻花牡丹纹罐的修复。”李琦说,修复并非创造,更不是臆想。“千百年前他们制作,千百年后我们修复,仿佛在跟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合作,我要琢磨创作者的用意和审美,让思想达到同频共振,最终赋予文物二次生命。”

既要修复保护文物,也要让文物“活”起来,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2023年,宁夏博物馆每季度开展一次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为收藏爱好者答疑解惑,讲解瓷器制造技术、钱币铸造工艺知识。此外,借助研学教具、仿制模型和展板影像等,将展览延伸至军营、社区、校园,开展“寻根中华文明”系列讲座,连续15年寒暑假期培训“小小讲解员”,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文物,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记者 王晓龙 白 茹)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